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7章 讓我侄子試試

安平街是上海老城廂北部一條几百米的東西向小街道,往西連線著新北門正對著的障川路,在中間的岔路口往北,則通向法租界與華界的分界線——法華民國路。

法華民國路在二十年多年前還不是路,而是保護上海百姓數百年如一日的城牆和城壕。

明朝嘉靖年間,倭患日盛,上海縣為朝廷錢糧中轉之地,屢遭倭禍,官紳士民不堪其擾,遂上書朝廷,望朝廷轉念錢糧之難聚,百姓之哀苦,奏請興建城牆抵禦倭寇。

獲得朝廷允准後,上海士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吏民競相資助,共建上海城牆,在官民齊心協力下,不過兩月,一座城池便拔地而起,文載:“落成之日,四民欣喜”。

三百多年後,二十多年前,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轟然倒塌,上海城牆之外,洋人都市興起,其繁華相貌讓國人心慚,上國之心早已不復存在。

洋人高臥側塌,上海城牆護衛作用已失,為商業計,遂開始拆除城牆,興建道路,交通往來。

因交通便利,昔日的城牆周邊民生日盛,日漸繁華,如今此地的景象也為之一變。

當年城牆還在時,牆外的城壕早已乾涸,難民、貧民在裡面用木頭、毛草、竹蓆搭成簡陋的居所,聊蔽風雨,乃是一成片的貧民區。

如今此地物象更新,寬闊的法華民國路隔開兩界,隔壁就是洋人鄰居,即使是為了國家臉面,也必然是不能讓此地像以往一樣“邋遢”的。

如今居住在界路華界一側的人家,縱然不是大富大貴之家,卻也能算是小康溫飽之戶,他們都是有家有業之人,起碼不為簡單的生計發愁。

人戶多,需求便自然而生,米麵糧油,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安平街,就有不少這一類的鋪子,而其中一間鋪子,就掛著“俞家雜貨鋪”的招牌。

俞季良當年做生意雖然失敗了,但起碼的眼光還是有的,大生意幹不了,開個小店鋪的能力卻是不缺,俞家雜貨鋪,就是當年俞季良盤下來的一個鋪子。

既名“雜貨鋪”,那店鋪內自然便是雜七雜八的東西,什麼都有一點的,需要米麵糧油醬醋茶的,能來這裡逛逛,需要剪子菜刀縫衣針的,也能在這裡買到,雨天賣蓑衣油傘,晴天賣蒲扇綠豆,總之客人需要什麼,這裡就賣什麼。

以前的俞家雜貨鋪,上午往往只有俞家媽媽看店賣貨,來這裡買東西的人也不多。

如今稍有變化,除了俞家媽媽,還多了個年輕的帥氣小夥,名叫俞慶,據說是俞家的侄子,從重慶來的,要來上海考讀大學。

這小個半月,俞家的侄子上午大都會在店鋪內幫忙,下午則要給有錢人家的孩子教書上課,安平街相熟的店鋪老闆們都已經知道,俞家出了個有出息的侄子。

這段日子,縱然往常生意冷清的上午,也常常能看到一些年輕的姑娘來店裡逛逛,他們不一定買東西,但總是流連店鋪不肯離去,他們總是在店裡的東西中挑挑揀揀,目光飄忽不定,似要在這小小的雜貨鋪內尋摸出點什麼寶貝來。

今日的雜貨鋪內,俞慶手捧一本書,斜靠著櫃檯後的木板,藉著從外面灑落進來的幾縷陽光,神情專注地閱讀著。

在店鋪內賣米糧的地方,兩個穿著體面,看著約莫也就十來二十歲的姑娘長久站立,她們小腦袋湊在一起竊竊私語,兩人的目光時不時地就要往某位捧著書的人所在方向瞄上幾眼。

陳世襄對兩人的目光早有查覺,他認識對面的女孩,一位是同街開糧店的人家裡的女兒,另一位這些天沒見過,應該是那女孩的同學朋友之類。

這幾日那位糧店家的小姑娘,在他看店的時候,總是時不時的帶些小女孩,在店鋪周圍流連,今天算是膽大的一天,竟然跑進了店裡。

俞家媽媽在店鋪內收拾著貨品,目光看向店內的兩個女孩,她這幾日已經漸漸習慣了店鋪裡的變化,此刻瞧著在自己米櫃那裡竊竊私語的女孩,不由打趣出聲:

“阿珊,怎麼你們家裡的米沒有我家的好吃嗎?怎麼還到我家來買米來了。”

俞家媽媽眸帶笑意,明知故問,這些毛丫頭的小心思,哪可能逃過的她的眼睛。不過她對自家這個懂事的侄子喜歡得緊,覺得自家侄子是要讀大學的人,是真正的文化人,在親事這方面是絕對不能馬虎的,不能便宜了這些小丫頭。

聽到俞家媽媽的話,那位阿珊的臉頓時通紅起來,一直紅到了耳根子,她再待不下去了,一把拉著自己的小夥伴轉身就往外跑,連話都不敢應了,她此刻只恨自己太平,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