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徽降齲��

在一本名為《憂慮失調與恐懼症》的書中,作者(其中包括一位認知治療專家)(其中有醫學博士亞倫·T·貝克、哲學博士加里·艾米莉、哲學博士魯思·L·格林伯格。紐約基礎書屋,1990年再版)聲稱:“……阻止一個人闖入自然險境的同一器官,也會阻止他暴露於心理危險之下。”也就是說,伺服機制可能無法準確地估計危險的相對性。比如,由於在談話中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你在參加宴會時無法更好地交際而感到窘迫,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你掙的錢比別的客人少並由此覺得低人一等,於是就害怕別人問起你的職業或投資情況。這其實並非遇到了自然危險(也就是說,你的身體沒有受到威脅)。然而,這種環境也可能激發與你在黑暗小巷裡遇到劫匪相同的焦慮和壓抑情緒。一旦真的遇上了劫匪,你可以溫順地拿出錢包,扔給或遞給劫匪,然後拼命地朝相反方向逃之夭夭,這樣也許比較恰當。而在社交場合中,放棄所有能夠度過愉快夜晚的機會、逃到僻靜的地方.或者簡單地應對一下便起身離開,這都是絕對不合適的,甚至會導致某種你恰恰不想要的結果——主人以及其他嘉賓會由於你的表現而徹底瞧不起你。如果這種社交場合與那些在自我意象上留下傷疤的某些場合非常相似,那麼,這種場合很可能也會導致上述的生存反應。

我想把本書前面強調的觀點再次重申一下:在有些場合採用這種生存主義者行為是不合適甚至適得其反的。要想把受傷的自我意象從此類行為中解放出來,需要進行“情感手術”。不過,要想做成這樣的手術,你不一定非得重新回憶童年時代的每一件事、每一次打擊。你可以從運用重新規劃、只回憶過去成功的經歷、精神電影、精神彩排以及其他心理控制技巧開始。接受了新的自我意象,過去的舊傷疤便會自動消除。牢記“以答案為導向的療法”(或者更確切、更好地說,是“自助式以答案為導向的療法”)之類的術語,並按照這些說法去思考問題,而不是以長達30年一成不變的陳詞濫調為依據,每週都去回憶過去的經歷。

情感傷疤容易導致青少年犯罪

精神病學家伯納德·霍蘭德曾經指出,儘管少年犯看似非常獨立,以吹牛為自豪而且名聲在外,尤其是吹噓他們如何討厭每個當權派,但是他們的反對言行太多了。霍蘭德博士說,在這一堅硬外殼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希望依靠別人幫助的人的溫柔與脆弱”。然而,他們卻不能和別人走得太近,因為他們不會信任任何人。他們在過去某個時候曾經受過某人的傷害,而傷害他們的人對他們非常重要,因此,他們再也不敢使自己暴露於攻擊之下,再次受傷。他們總是把自己的防守進行得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防止受到進一步排斥和痛苦,他們率先發起攻擊。由此,只要一有機會,他們就把那些愛他們的人、能夠幫助他們的人趕得遠遠的。

近日裡,日間電視脫口秀節目經常採用的一個話題,就是青少年如何“不服管”,比如十幾歲孩子詛咒人、虐待父母、逃學、酗酒、吸食毒品、進行性濫交甚至從商店裡偷東西、偷汽車。

節目主持人和家長會把這些不服管的青少年交給類似於軍事化管理的“青少年新兵訓練中心”的負責人,後者會強行把這些青少年帶走,並送到“新兵訓練中心”。數週後他們回來時,許多人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做法都備受爭議,然而卻有大量證據證明這樣做在多數情況下都取得了積極的、長期的效果。如果這樣做真管用,那麼為什麼會管用?即使在很小的時候,這些年輕人就在自己的情感疤痕組織上堆積了一層又一層傷疤,從而使他們的自我意象把自己的支配權完全交給了自動失敗機制的消極情感,這其中包括把好鬥性和攻擊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你肯定聽說過這樣的老話“絕望的環境中有亡命的辦法”。這些透過訓練中心干涉失足青少年的做法是絕望的、黔驢技窮的措施——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做法是鋒利無比的情感手術刀。要想切掉這些自我意象中所有堅硬的、起保護作用的疤痕組織,需要這些苛刻的、對抗性的手段。

提示:多數青少年犯罪都是情感嚴重受傷、自我意象特別不健康以及自動失敗機制釋放、失控的表現。

仔細想想你自己所有習慣性或重複性的行為以及人生經歷。你有沒有一個接一個地對你與最親密的人之間的關係感到失望?你有沒有發現一群又一群同事讓你討厭?你的所有客戶是否都是“吝嗇鬼”或者“難纏的傢伙”?諸如此類。無論你逃避還是攻擊,這裡面都涉及自我意象受傷的問題。

今後我們能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