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4部分

出了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克什米爾深入中亞,與中國、蘇聯和阿富汗三國接壤,在巴方看來,由於本國缺乏戰略縱深,如果失去克什米爾,巴的側翼就會完全陷入印度的包圍之中,從而在與印度的抗衡中處於更為不利的態勢。

巴基斯坦總理阿里汗就曾說:“克什米爾就象是巴基斯坦頭上的一頂帽子。如果我們允許印度教徒取走我們頭上的這頂帽子,就會永遠受到印度的擺佈。沒有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就不能保護自己不受一個可能來自印度的、肆無忌憚的政府的進攻。”

對印度而言,佔據克什米爾則可以斷開巴基斯坦與外部大國的陸上聯絡,這樣在未來與巴的衝突中,就可以將印度的國防前沿推至阿富汗一側,有利於在軍事上增強對巴的壓力。印度總理尼赫魯就曾說過:“沒有克什米爾,印度就不會在中亞的政治舞臺上佔據一個重要的位置。”

克什米爾正是具有這種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使得印巴兩國都志在必得,任何一方都不肯作絲毫的讓步。

在經過了第一次印巴戰爭後,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大約三分之二的土地與四分之三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三分之一的土地與四分之一的人口。按照聯合國的決議,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最終必須由公民投票來決定。當時,印度考慮到克什米爾穆斯林的數量優勢,明白如果公民投票,必敗無疑。所以,一直拒絕公投,而巴方則極力敦促執行聯合國決議,為此而不斷髮生爭執,但雙方在是否舉行、如何舉行公民投票的問題上始終無法取得統一意見。

可以說,雙方在克什米爾的不斷爭執,涉及到了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民族感情,使之與國內黨派政治糾結在一起,成為極為敏感的國內政治問題,同時也成為印巴間難以解決的核心問題和動盪之源。

巴基斯坦現在佔據了戰場主動,未嘗不想一舉解決克什米爾問題,但事實上卻是困難重重。印度在失敗後正在進行全國動員,其資源和人口優勢仍在,並且積極尋求外來幫助。巴軍雖然看似氣勢如虹,但彈藥消耗、人員補充都已經接近極限,在面對有可能的持久戰局面時,也顯得顧慮重重,特別是國際社會的壓力,使他們不得不調整自己要達到的目的。

印巴戰爭自開始,便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九月二十三日,聯合國透過了停火協議。九月二十七日,美蘇兩大國幾乎同時發出呼籲,強烈敦促印巴兩國接受聯合國的停火協議,並向交戰兩國施加了強大的壓力。自然,作為巴方的強有力的支持者,美國自然也與南洋聯邦展開了外交蹉商,希望南洋聯邦能夠與美國協調一致,制止南亞的這場戰爭。

美蘇兩國同時出手干涉,而且立場一致,不能不說是冷戰時期的一件非常令人驚訝的事情。但從兩國的立場來看,卻又合情合理。

在南亞,美國政策的重心在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他有兩個並行不悖的目標,一是要促成印巴和解,穩定南亞局勢,從而鞏固封鎖**鏈條中的南亞這一環;二是儘可能使印度放棄中立,進入西方陣營。帶著這個構想介入南亞,與巴基斯坦的結盟,對印巴的大量援助,以及對印巴雙方費力不討好的調整,其目的都在於此。

但事實證明,美國的兩個目標一個也沒有達到。因為美國遠遠低估了印巴間深刻的敵對情緒,難以排解的仇怨使雙方不共戴天,任何於對方有舉動必定被視為對己方的威脅。國家利益才是第一位的,攜手對付所謂的**威脅只能是美國的一廂情願。而且在印巴兩國的印象中,美國兩頭討好的舉動越來越不受歡迎。

一九五四年,美巴結成軍事同盟後,尼赫魯便發表演說,強烈反對美對巴的軍事援助,認為這將把冷戰帶到印度自己的邊界,在演說中他公開指責美巴之間的軍事條約,“美巴之間的軍事條約改變了整個南亞的力量平衡,對印度的影響尤其重大。美國必須認識到:不管美國是否願意,對巴的武裝很大程度上是用以對付印度,或可能用來對付印度的。”

同樣,在一九六二年中印戰爭期間,美國和英國向印度提供了價值六千多萬美元的軍事裝備,也令巴基斯坦極為憤慨。巴方認為西方與印度關係的強化已經危及巴的安全,因為在些之前巴方的外交目標一直是“企圖透過與西方國家的特殊關係來消除它與印度之間的力量失衡。

基於這種非彼即此的想法,美國對印巴兩國的外交政策往往被認為是偏袒,而遭到了冷遇和厭惡。使得美印巴三角關係也變得錯綜複雜,不斷變化。

事實上,美國對於印度人是討厭的,這種印象的形成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