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間樓房被炸的粉碎,潘發家的穀倉也被打垮了,“惰底門”旁邊一棵兩抱的大樹被轟得四分五裂。
有顆炮彈落在潘命家門前的泥潭裡,沒有響。潘命咋咋呼呼地問潘發:“發呵,我家的那個炮彈怎麼辦?”潘發氣急敗壞地回答:“鬼才知道怎麼辦,難道你想把它搞炸了不成?”
兩顆炮彈落在“惰底門”附近,氣浪把寨牆上的木柵欄掀翻了,只留下一米來高的光禿禿的石頭基座。四個護寨隊員不顧一切的衝上去、努力想把柵欄支撐起來,結果,鬼子機槍一通掃射,幾個後生全被打倒在石垛子上。
老族長看見這情形,知道寨子守不住了,他果斷下令:“開啟‘姑登門’!全村人都到山洞裡避難。”戰亂的時候,族長的意見就是山寨的“最高指示”,村民們聽從號令、扶老攜幼,以最快的速度向山裡奔逃。
“姑登門”外有幾棵大樹,能夠暫時遮擋住日軍視線,出了寨門、翻過一道坡坎就能進入大山。水族人一生都與山林打交道,對爬坡越坎早已習以為常,寨門一開啟,男女老少立刻蜂擁而出,使出全力向山上跑去。
村民一爬上坡坎,就被遠處的日軍看見了,他們迅速追趕過來。但是,鬼子和“姑登門”之間還隔著一大片水田,冬天,稻田裡的水放幹了、新近又被翻犁過一道,於是就變成了一塊塊的爛泥塘,日本兵不善於在田埂上奔跑,跑沒幾步就滑倒在水田裡,摔得渾身都是稀泥巴。如此折騰了幾番,給老百姓的逃亡爭取了時間。
但是,石板寨畢竟有著一百多戶人家,全村人口棄寨而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按水族的規矩,逃難的時候,老人和小孩先跑,年輕男人負責斷後,阻擊日軍的重任就落在了護寨隊員們的身上。
“惰底門”的寨牆被敵人的炮火轟塌了,一群群的鬼子向這段光禿禿的石頭垛子衝殺過來。
負責守衛“惰底門”的是潘比的小隊,他們堵住缺口,先用土槍打、再用“青岡炮”轟,硬是用原始的武器打退了日軍的一次進攻。
“青岡炮”是用青岡木做成的土炮,彈藥是火藥加上毛鐵砂子,用這樣的兵器轟一炮兩炮還可以,遇到敵人連續進攻就不行了。潘比他們打了一陣,衝進寨子的日軍越來越多。
看看守不住了,潘小隊長就跑到“姑登門”求援。瞧見潘發總隊長倚著大樹向水田裡的鬼子射擊,身邊也沒剩幾個人,他問:“發啊,人都跑上山了沒有?”
潘發朝山坡望了望,說:“還沒有,你再去抵擋一下。”
潘比嘆了口氣、帶著哭腔說:“媽也,老子今天活不出來了”,拎起獵叉、又帶著夥伴們跑了回去……
隨後,潘比和他的小隊,十一個人全部戰死在了“惰底門”。
日本鬼子終於追上了山坡。而這時,石板寨的村民已經鑽進了“梨洞”。
鬼子追到洞口,佔領了外面的“亮洞”,村民們就往“黑洞”裡面躲。
“梨洞”是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洞外有一些野生的梨樹,洞口附近寬敞高大、光線也比較好,所以被稱為“亮洞”;在“亮洞”的底部有個小洞口,再往裡走,溶洞就變得狹窄潮溼、曲折幽長,伸手不見五指,因此被稱為“黑洞”。
“梨洞”是水族人傳統的避難所,村民們對“黑洞”的環境很熟悉,可日本人卻對黑漆漆的溶洞十分害怕。幾個鬼子在洞口邊上探頭探腦、有點拿不定主意,這時候,潘秀輝從裡面給了他們一炮。
溶洞的外面看不清裡面,而裡面的人看外面卻很容易。潘秀輝把“青岡炮”架在黑洞裡,處於“亮洞”位置的鬼子根本就看不見。敵人正準備鑽進小洞口,“轟隆”一聲、土炮響了,鐵砂子把小鬼子掀翻在地,爆炸發出的巨響震得洞裡的鐘乳石“噼裡啪啦”往下掉,日本人以為洞子要塌了,嚇得連“亮洞”也不敢呆,拖著被打死和打傷的同夥、連滾帶爬的逃到外面去了。
潘發和潘曉沒能進入“梨洞”。
他倆為了掩護村民,被鬼子阻斷了進洞的退路,只好躲在田埂邊的荊棘叢中。在貴州,有很多野生植物是終年常綠的,大一點的灌木叢,埋伏几個人不成問題。
隱蔽的位置很安全,不會被敵人發現。可兩個人看見鬼子進了山上的洞口,又聽見洞子裡傳出土炮的聲音,難免有些擔心,於是就離開了藏身之所,向山坡上摸去。
潘曉穿著一件長袍式樣的棉衣,爬來爬去的很不方便,潘發說:“你把棉衣脫了嘛”,潘曉就把袍子脫下、搭在肩頭。
這時候,洞子裡走出了一夥日本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