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原是美洲第四國際的老巢。在一次年會中,我就被他們請去講‘中國託派史’和‘託史兩派鬥爭史’…因為他們在我的‘中國現代史’班上聽得意猶未足也。我稱他們為‘Trotskyties’,他們卻自稱為‘Trotskyists’。因為前者是‘反動派’Lenin…Stalinists對他們的稱呼。我至今還不明其所以然呢。我記得我那時遇談到,老軍閥馮玉祥如何由白變赤;如何再由赤變白,並幾乎把個小共產叫鄧小平的也給宰了。…那時鄧公還在‘永不悔改’階段。美國的那些小共產們,還不知其名呢。
以上只以紅派為例,至於一九二七年的藍派、白派、黑派(上海的幫會)、研究系、交通系和政學系(軍閥的老搭檔、江浙財團的大護法一世祖),那還講得完嗎?
不積矽步無以致千里。筆者因此就只提出上列十二條,要課堂裡學生,背誦背誦。知道個大略吧。再談些什麼‘杜會科學治史’,或‘階級分析’等等高深學理,那就未免畫蛇添足了。
一九九四、十、三十於北美洲
四個小圓圈。十二年大混戰
什麼叫做‘四圓’呢?
那便是以四個圓圈圈,來把北洋軍閥十多年的大混戰表解一番。庶幾能找出點頭緒來,對民初那一段混亂的內戰,作點有系統的瞭解。
原來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大致只胡鬧了十六年(自一九一二年四月到一九二八年五月)。這十六年大致又可劃分成四大段,每段四年,而每一段又正好由一個或一系軍閥當權。當然他們的政權都是槍桿打出來的;而每一新政權的出現,在當時中國的政治地圖上,也就畫出了不同的層面。根據這些不同的層面,我們就可以用抽象的方法來加以圖解了。
首先在‘袁氏當國’那最初四年(一九一二一九二六)裡,雖然也是內戰不停(‘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外患加劇(‘二十一條’),但在政治地圖上至少還維持個‘大一統’的局面;沒有發生‘一國兩府’的現象。袁氏一死(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中國就開始分裂了。
袁氏暴卒之翌年(一九一七)九月,孫中山先生忽然率領了一部海軍和八十名國會議員,在廣州設立一個軍政府,與當時的北京政府分庭抗禮。接著他又領導並接濟一批南方軍閥,發動了對抗北京的‘護法戰爭’。南北戰爭一起,統一的中國便一分為二,產生了兩個中央政府。自此我國便維持了‘一國兩府’的現象,直到今天(一九九四)也沒有再統一過了。
因此,我們如把統一的中國圖解成個大圓圈,則孫公所發動的‘護法戰爭’,便把這個大圓圈一切兩半了。(見‘圖一’)
這次‘護法戰爭’前後打了十五個月,不但未打出什麼結果,南北交戰雙方的陣營之內,反各自分裂:
北方軍閥分成皖、直、奉三系;依次控制著北京政府。
南方軍閥則分成粵、桂兩系。桂系是純廣西籍的地方軍閥和政客。粵系則是以陳炯明為首的廣東軍人;他們也多半是支援孫中山的國民黨黨員。這兩系先後霸佔著廣州,掌握著南方的軍政府。
南北軍閥既已自行分裂,則全國性的護法戰爭反而停戰了。其後南北兩地軍閥分別搞其窩裡反,一南一北卻打起兩造‘區域內戰’(regional civil wars)來。
北方軍閥其時以‘皖系’(安福系)最強,它控制了首都北京。那較弱的兩系,直系、奉系乃聯合反皖。在一九二○年(民國九年)七月,兩系聯合進攻,不出數日便把皖系打垮了,這一仗史家謂之‘直皖戰爭’。(見‘圖二’上部)
南方軍閥,此時‘桂系’原佔上風。他們霸佔了廣州的軍政府。一九一八年五月竟然鵲巢鴆佔,把大元帥孫中山也排出廣州,流亡上海。桂系客軍囂張,粵人不服。在‘粵人治粵’的口號之下乃發生了‘粵桂之戰’。一九二○年八月,陳炯明率粵軍‘自漳州回師’,一舉‘收復’了廣州,並乘勝攻入廣西,竟然連廣西省會南寧也給佔領了。這記粵桂之爭,史家因而也叫它作‘中山定桂之戰’。(見同上‘圖二’下部)
無巧不成書!上述那個‘直皖戰爭’和這個‘粵桂戰爭’,雖然一北一南,卻幾乎同時開火,平行發展!因此看圖(‘圖二’)不必識字,我們也就容易記住了。
袁氏當國(一九一二年四月─一九一六年五月)
這四年一框來說,袁世凱是這段歷史時空的重心。在這一框框之內所發生的史實,無一不是圍繞著袁世凱這個歷史重心打轉的。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