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卻是咸豐於熱河殯天,慈禧與肅順矛盾重重。
如果肅順只是得罪滿族大臣和恭親王為首派系的話,這傢伙在政爭中落於下風以其鐵帽子王府的高貴出身,只要肯低頭服軟乖乖交出手頭權力,最多也就是個充軍發配的下場,說不定哪天還有再起之機。
可惜的是,肅順在人生最為風光之際,驕橫跋扈得罪的勢力實在太多,最讓人無語的是他竟然他咸豐帝的後宮尤其是後來垂簾聽政的西太后慈禧得罪得太狠,已達不死不休之地步,根本就沒回旋餘地。
如果咸豐帝沒死,肅順一直權柄滔天的話倒也罷了,一旦他和身後勢力稍落頹勢,朝堂上的政治勢力只是落井下石的話,已垂簾聽政的西太后慈禧絕不會讓其有絲毫生還機會!
根據民間以及官方傳言,慈禧16歲已“五經成誦,通滿文,廿四史亦皆瀏覽”,其如此聰慧,自然深得咸豐寵愛,甚至命其協助整理奏章,代筆披覽。
不過物極必反,慈禧對政治的熱情漸趨濃厚,不僅“時於上前道政事”,甚至屢有參與決策之意。這令咸豐厭惡不已,漸漸對其疏遠。
察覺到皇帝的態度變化,恐有失寵之虞的慈禧,決定向咸豐身邊最大紅人肅順示好,“隱冀得肅以自援”。誰知熱臉貼了冷屁股,早對妃嬪干政不滿的肅順給予傲慢輕視的回絕,這是矛盾的開始。
爾後不久,不知什麼緣故,肅順竟在咸豐面前請“行釣弋故事”,懇請咸豐帝將野心勃勃的慈禧賜死。後傳聞因咸豐酒後失言洩露此事,“西后聞之,銜肅刻骨”。二人間的樑子,算是徹底結下了。
而在北走熱河期間,肅順負責行宮一應事宜。由於倉促外逃,妃嬪所乘座駕皆臨時從街上徵用,故破舊簡陋,加之山道崎嶇,一路上顛簸不已。慈禧久居深宮,養尊處優,哪兒受得了這般罪,於是多次請求肅順換輛好車,然而卻換來肅順一頓呵斥:“危難中那比承平時?且此間何處求新車,得舊者已厚幸矣。爾何人?乃思駕中宮上耶?”
等到了熱河,咸豐又令肅順修築行宮,於是肅“皆便冠服,出入無禁,寢宮亦著籍,嬪御弗避”,可謂明目張膽地破壞後宮規矩。
肅順心中唯有咸豐,焉能將慈禧等人放在眼裡,更不料這位平時嬌柔的葉赫那拉氏,居然也是位狠角色。
聽到京城坊間如此流言,吳可只能感嘆一句‘不作死就不會死’。丫的肅順又沒有‘取皇位代之’的動作和野心,竟仗著咸豐帝一時隆寵囂張跋扈至斯,簡直就是‘不知死字怎麼寫’的典範。
他也不想想,得罪了一干後宮嬪妃,不說咸豐帝身體如何如何,等到新帝繼位之後哪會有他的好果子吃?
細數一下,重臣、宗室、後宮、官吏、太監、士子、旗人、商賈,肅順幾乎將三教九流都得罪了個遍。這種得罪人廣納敵人的本事,簡直讓人不知該說什麼是好,丫的能活到現在真心不容易!
事實也是如此,按照歷史本來發展,肅順在咸豐十一年便會跟顧命八大臣,一起倒在慈禧太后和恭親王為主聯合發起的‘辛酉政變’之中,被尋了個罪名直接推到菜市口斬首,鄭親王一脈也跟著倒了大黴。
儘管由於吳可的出現以及插手,使得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逃過咸豐十一年那場死劫,可之後的日子對在咸豐朝後期權勢滔天的肅順而言,簡直就是一場讓他難以接受的巨大災難。
面對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帝后黨,以恭親王為首的王公黨聯合打壓,再有朝堂一干中立派系暗地裡的小動作,肅順只能被動以對,痛苦的看著手下外圍勢力被一點點連跟拔起,然後便是勢力核心成員甚至乾脆就是顧命大臣,被朝堂上的‘倒肅’勢力找機會一一整倒。
只能說顧命大臣們很幸運,他們不是像歷史上那般被一次性一網打盡,而是被一個一個找著錯漏慢慢清理出朝堂。為了避免在朝堂之上還有不小勢力的剩餘顧命大臣瘋狂反撲,朝廷不可能對下野的顧命大臣趕盡殺絕。
結果近十年時間過去,同治初年赫赫有名的顧命八大臣,在朝堂聯合勢力不遺餘力的打壓下,只剩下鄭親王端華和肅順兄弟還在苦苦支撐,其餘顧命大臣不是被抓住錯漏趕出朝堂,便是見勢不妙主動‘下野’,總之當初煊赫一時的顧命大臣派系,如果只能苟延殘喘距離完全覆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這對於權利慾極重,嘗試過權勢滔天滋味的肅順而言,絕對是難以承受的巨大打擊。不過他確實是個狠人,當初見勢不妙立刻收縮勢力,約束手下核心成員積極自保。
效果還是不錯的,至少端華和肅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