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
與奏摺一起送到朝廷的,還有這份報道這場慘烈戰鬥的法文報紙。
之所以如此費勁心機,就是為了讓朝廷明白,大沽口損失的那點人手和軍艦,對於列強而言真的不算什麼。
果然,朝堂上原本瀰漫著的那股驕橫自大的情緒,被他兜頭一桶冷水澆個透心良,在朝堂上引起好一番波折。
當然,天朝上國的驕傲已經深刻國人骨子裡頭,吳可一封奏摺警醒朝堂的同時,自然也免不了受些非議。
有朝臣認為吳大總督不安好心,堂堂大清雄兵百萬,難道還怕了區區洋夷不成,吳大總督此舉未免有漲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之嫌。
這還算客氣的,有那與吳可不對付的朝臣,更是直言吳大總督居心不良,一心誇大洋夷戰力不知所圖為何。
而且還舉例說明吳大總督與洋人關係很好,手下核心將士更是大半裝備了從洋人那採購而來的火器。如今又這麼大肆鼓吹洋人的玩意厲害,也不知道吳大總督到底想幹什麼,?
有貶的自然少不了褒的,剛剛在大沽口狠狠出了把風頭的桂良,就很乾脆的替吳可說了好話。
他表示洋人火器確實犀利,之前的天津之戰和不久前的大沽口戰役都很明顯。
不是他想漲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而是事實確實如此。大沽口戰役別看勝得輕鬆,可那是拜自己這方準備充分洋人又太過驕傲自滿所致。
要不是洋人戰艦自尋死路成了活靶子,大沽口炮臺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真不好說。不可否認的是洋人的火炮確實犀利,起碼比自家生產的實心彈銅炮要強大得多,真要對轟的話勝負實在難料。
這時吏部尚書花沙納也跟著出例力挺吳可,他表示吳大總督只是想提醒朝廷不可大意而已。
洋夷之間情趣一場維持不足一天的戰鬥,直接戰死者竟高達五萬之巨,這說明什麼?
說明洋人的武器殺傷力實在不小,而且洋人的軍隊數量也不在少數。大沽口之戰明確的殺敵數量不足兩千,相比洋人軍隊的真實數字而言,可能根本算不得什麼,咱們確實要小心防備洋人的報復。
總之,因為吳可的一封奏摺,朝堂上著實折騰了好一段時間。
最後還是咸豐帝插手才阻止了這樣無意義的討論繼續下去,雖然不爽吳可這種潑冷水的舉動,但咸豐帝更擔心洋人的報復行動。
既然吳可對於涉洋事務如此瞭解,那就一事不煩二主給個防備條目吧。
因此,吳可很快接到咸豐帝徵詢意見的旨意,他自然也不客氣,洋洋灑灑的回了一封字數幾達近萬的‘豐滿’摺子。
他的意思很簡單,洋人都是喂不飽的白眼兒狼,在沒徹底將他們打痛之前,都得小心防備洋人的反撲。
至於具體如何防備,不外乎加強自身防備力量削弱洋人的有生力量而已。
上海這邊他自會想辦法給洋人找麻煩,廣東那頭他鞭長莫及就得朝廷自己想主意了。就算不能給洋人制造麻煩,也必須瞭解洋人軍隊的一舉一動,但凡有所異常立刻上報讓朝廷做到心中有數。
大清的海岸線實在太長,想要完全防住根本就沒可能。
不說洋人有了之前的教訓,再次殺來之時大沽口炮臺還能不能佔得了便宜。
就算大沽口炮臺依舊彪焊,整得洋人水軍不敢直視,洋人依舊可以在天津上下游的山東和遼東地區登陸,朝廷根本防不勝防。
他的這套說辭把朝堂大佬們給嚇住了,仔細想想確實有這樣的可能。
從咸豐帝之後的舉動當中,便可明白為了京畿安全朝廷到底有多謹慎了。
咸豐帝一道聖旨下去,立即將正在河南剿匪的蒙古郡王僧格林沁招了回去,作為京畿地區做高防禦指揮官人選。
吳可聽到訊息之後卻是很不以為然,幸好此時竄入河南的蔫匪已被清剿大半,餘下見勢不妙又逃回了混亂的山東,僧格林沁的突然撤走對局勢倒沒有多大影響。
僧格林沁到是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資歷也亮眼得很。
這位蒙古郡王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生於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後旗博爾濟吉特氏四等臺吉(貴族)之家,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馬巴圖哈薩爾的第26世謫孫。他的父親布和德力格爾是科左後旗扎薩克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簡稱“索王”)的遠方族弟。
僧格林沁的家庭人口多,雖為貴族世家生活卻顯得拮据。他和孿生哥哥9歲時便手執羊鞭為家裡放羊,讓父親騰出時間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