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叫做“假性近視”。
有一種“孤兒”是有父母的,但是他們仍然像是孤兒,我想也可以叫做“假性孤兒”。
這些“孤兒”有的是父母都太忙,沒空照顧他們,於是他們就像孤兒一樣,儘管也有人供給衣食,但缺的是親情。有的是父母逃避責任,比逃學“逃家”的孩子們更徹底地逃離了家庭。有的是家裡突然發生了變故,另一個為了挑起全副擔子而外出謀求改善生活的方法,結果卻“蒸發”在人海里,杳無音信。
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形成的假性孤兒,他們日思夢想的大多不是父親而是母親。有句俗話說“寧跟討飯的娘,不跟做官的爹”,更透骨地描述了母親和子女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年幼的子女。前些時報上報道的四個“假性孤兒”,不願到國外去依靠他們的父親,卻寧願等候那依然不見面的母親。 。。
第一節(2)
做母親的的確確是艱辛的工作,但在誇張個人成就的今天社會里,有一些母親只擔任了“試管子宮”的那一部分工作。孕育胎兒,等胎兒成熟以後,離開了,這份工作就結束了,這些母親著力的不是更艱辛的撫育工作,她們著力的是個人的成就(或僅是與成就無關的享受)。因此我聽到有把孩子託養在別人家,竟連晚上也不帶回來的,有把嬰兒用飛機運回老家養育的。也許這種種方法普遍成了人類養育孩子的方法以後,母親這個被人類歌頌了千萬年的名詞就漸漸消失了。但是也不一定,同樣的,我也聽到某些“替身母親”和她們撫養的孩子之間,又產生了另一種類似親情的感情,那麼“還是需要母親”這句話仍然不能推翻了。
怎能不要母親呢!那最有名的心理試驗——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在鐵絲做的冷硬的“母親”懷裡吃奶,卻在棉布做的溫柔的“母親”懷裡享受“母愛”。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個女人有權選擇“不做母親”的生活方式,但那是根本就不做母親,而不是隻做孕育胎兒的試管。如果孕育了一個生命,就只有勇敢盡責堅持做個盡其在我的好母親。因為這是塑造人的偉大工程,是一種更了不起的成就。
56 “抬高”別人
“水抬船高,人抬人高。”最近我領悟到我們中國的俗話當中,有很多很多都很符合現在科學,或心理學,或教育學的道理,這些老祖宗的智慧,真值得我們好好地整理、演繹、發揮。像開頭我提到的這句俗話,不就是現在專家們常說的彼此尊重嗎?
彼此尊重可以說是“搞好人際關係”最重要的一個條件。說到“人際關係”,我覺得很奇怪的是不少人在家的外面“人際關係”搞得很好,但是回到家裡來,就把人和人相處的種種原則,全都置之不理了。譬如說彼此尊重這一點,在夫妻間就很不容易看到,在父母子女之間就更難看到了。尊重孩子,對習慣了父母權威的人來說,幾乎是一件荒唐的莫名其妙的事情。
但是一個孩子要想讓他發展成有自信、不自卑的成人,那麼他恐怕必須在被尊重的環境下長大才行。其實我們對孩子的尊重所表達的方式,當然不同於對上司或長輩表達尊重的方式。對著一個孩子“是是!”“好好!”那還像話嗎?我們尊重孩子只有一個簡單的原則,那就是站在他那一“國”,這就行了。當然這並不表示處處依順孩子,那不是尊重,那是寵慣,是足以讓孩子變成不良青少年的最糟糕的辦法。我想我們在孩子的“國度”裡,最好做一個“良相”,對他壞的“決策”和行為要設法規勸,好的要設法加強,而一切都要在尊重他的原則下進行。
在尊重的原則下,沒有強迫、專制,只有同情和了解。孩子不好好讀書,設法去了解看看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交了壞朋友,為什麼?做了不該做的事情,為什麼?知道為什麼以後,再去尋求怎麼辦?父母自己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再去請教有經驗的、有專業訓練的、有專門學識的人。或是多看看這一類的書。肯這樣做的父母,我想多半是會尊重孩子,而且能得到孩子敬愛的。
其實在家庭裡也該重視人際關係,才能相處愉快。因此,“抬高”別人是不能缺少的態度,被別人“抬高”的人,才懂得怎樣去“抬高”別人(當然這完全不同於拍馬屁奉承)。人和人相處,都能自尊自重,也尊重別人的話,還會有什麼衝突、摩擦、反抗和不滿呢?
第一節(3)
57 特殊分子
除了獨生子女以外,每個人可能都有過和兄弟姐妹吵架打架的童年。而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幾乎也都有被孩子們這種爭吵弄得頭昏腦漲的煩惱經驗。人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