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了,他的在政府房屋署工作的爸爸也會窮,他的零用錢就會減少。總之一句話,最好不要讓那些新移民再進來!!!”(原文為廣東話)一位中一學生來信支援“豆腐和蘋果”。他抱怨有個“新移民”同學對自己如何不禮貌,性格如何“差”,並表示“我班同學百分之一百都不歡迎新移民來港,希望新移民不再會etoHongKong吧!”署名“士多啤梨”Strawberry)的讀者說,大部分內地人來到香港都只是想拿“公援”,根本不是來做工,無論如何,我也是絕對反對新移民居住在香港!”一位小學六年級學生則認為:“細心想來,其實新移民好與壞根本與他是新移民無關……有些新移民比香港小朋友更勤奮,更有上進心,雖然他們的英文不是太好,但經過一段適應的時期,他們的英文甚至比我們更好!”另一位中一學生雖然認為香港無法容納太多“新移民”,但也批評那些支援“豆腐和蘋果”的讀者:“你們說新移民是沒禮貌,惹人討厭的。但請仔細想想,你們有沒有做錯呢?我覺得你們做錯了一樣東西,就是……歧視。”《黃巴士》顧問、香港中文大學馬傑偉博士寫的“後記”同樣值得一讀。他想聽聽讀小學六年級的女兒怎麼看“新移民”問題的,沒想到一開啟話題,女兒就一肚子的氣,很激動地用“超高音量”表示,她支援“豆腐”,“新移民”都不好,不應該來香港。馬博士被女兒的反應嚇了一跳。我追問她,她認識過多少新移民,她說不多。我問,那你怎可以一概而論呢?她卻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新聞呀!新聞裡那些新移民很麻煩呀!”他只能請求女兒試試和“新移民”交朋友。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香港孩子眼中的“新移民”(2)
無論如何,應該謝謝《黃巴士》促成了這場爭論,驚醒了不少成年人。因為,孩子對
“新移民”的不同看法,實際上是成人社會不同看法的折射。
。 想看書來
香港原來是戒菸好地方
2000年3月
北京大學一位著名教授,八十歲時仍然身板硬朗,別人問他有甚麼養生之道,回答是“抽菸、喝酒、不鍛鍊身體”,加上連串笑聲。不過,兩年之後他就去世了,不算特別長壽。我的長輩中多位老太太活過九十,有的也是“抽菸、喝酒、不鍛鍊”,有的則是“不抽菸、不喝酒也不鍛鍊”。所以,世事無常,沒有甚麼特別可以作準的東西。對於上了年紀的人,我從來不會勸他們戒酒、戒菸或者節制飲食。人老了,生活中的樂趣本來就不多,還要他們放棄那些嗜好,為的只是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無趣無味半死不活多拖上幾年,弄不好還會催命,又何苦呢。有辦法讓他們吃得好,喝得好,能抽上最好的煙,才真正是為他們著想。不過,我自己還是把煙戒掉了,而且已經整整七年。在我認識的人當中,能夠成功戒菸的幾乎沒有,有的人說是戒了,但看到別人在抽菸,仍然會忍不住討一支點上,可見他心裡還是很想抽,平時只是強忍著。我卻沒有這種痛苦。我停止抽菸之後,聞到別人抽菸就會不舒服,甚至反感。據說,戒菸的人到了此“境界”,才算徹底戒了。但我也沒見過別的甚麼人像我那樣戒菸的。實際上,我不是“戒”煙,就只是不抽了。一九九三年,我還在一家美資媒體集團裡打工,有一天,公司管理層要全體員工投票表決辦公室應不應該禁菸。為了照顧吸菸者的感受,規定須四分之三以上贊成,禁菸令”才算透過。這反倒使我們這些吸菸的人有點不好意思,結果全都投了贊成票。從那一天開始,進了公司,不管在會議室、資料室以及通道等公共空間,還是自己的辦公室裡,都不可以再吸菸。開頭幾天,誰煙癮上來了,就會到門外電梯前那一小塊地方,站著抽上一支。不多久,那裡的空氣就變得特別汙濁,垃圾筒頂上堆滿菸頭,不少還染上口紅,由此可以估算出女性菸民的比例並不低。有一天,某位同事在電梯門口的牆上貼出一幅漫畫,諷刺我們“物以類聚”的狼狽狀況。此後,到那裡吸菸的人也少了許多。有幾次,我會到辦公樓附近的維多利亞公園裡,找一張椅子坐下,抽支菸,看份報
紙,倒也不錯,如果風和日麗,還有點忙裡偷閒的味道。但碰到颳風下雨或者烈日當頭,就變成受罪,只好匆匆忙忙抽上幾口就回去,一點享受都得不到。對我來說,最大的問題還不在於此,而是工作實在太緊張,一篇稿子剛改完,本來想下樓吸菸,另一篇等著發排或製版的稿子又送到桌上,這樣一拖再拖,常常半天下來沒有空隙時間可以吸菸。我的戒菸,就這樣開始了。本來,一面動腦筋寫稿、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