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拔胡。
鹹淡詩晚清時蘇州有一歌女,工彈唱,富姿態,盛傳一時。但這位歌女平日裝束十分淡雅,喜穿淺紅色衣裙。後來嫁給了一位鹽商,有人打趣而作《鹹淡詩》曰:淡紅衫子淡紅裙,淡掃娥眉淡點唇,可憐一身都是淡,然何嫁與賣鹽人。
剃頭詩明末清初,清廷強令漢人仿照滿人習俗一律剃頭,頒佈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政令。百姓深為不滿,有個和尚便作了一首《剃頭詩》曰:人人頭須剃,何人不剃頭?有頭皆可剃,無剃不成頭。
剃頭由他剃,頭還是我頭,可憐剃頭者,人亦剃其頭。
燈水詩抗日戰爭中期,國民黨政府將首都從南京遷至重慶,定名陪都。是時,生活條件很差,水電常常中斷,百姓怨聲載道,有人寫詩進行諷刺。當時重慶報一角刊登一首《燈火詩》曰:電燈雖設光常無,更有自來水易枯;名不副實君莫怪,此間畢竟是陪都。
關於風流一代的調查報告
海上文壇
王海
由《海上文壇》編輯部策劃的“誰是最輝煌的一代”的調查,涉及66屆初高中畢業生即“老三屆”、70年代的“小三屆”(泛指1970年至1977年的中學畢業生)、如今的“六八式”(60年代出生,80年代大學畢業),年齡橫跨25年。由於各自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極其不同,所以成為事實上的三代人。另有少部分被調查者或比老三屆稍許年長,或比六八式年輕。
老三屆:一隻翻來翻去的“兩面黃”43。3%的被調查者認為老三屆最輝煌,36。7%認為六八式最輝煌,13。3%則選了小三屆,另有6。7%認為三者無法比較,不置可否。
耐人尋味的是,在認為老三屆最輝煌的人群中,屬於老三屆的僅佔30。77%,而小三屆、六八式各佔23。07%!從中不難看出各年齡層次的人們對老三屆的普遍認同。在關於“輝煌的原因”一欄中,100%的人認為老三屆之所以輝煌,是因為“經歷過磨難”。對“磨難”一詞深有體會的現代中國人似乎對老三屆們接受苦難的心理承受力深信不疑。
上海作家沈嘉祿先生(41歲)在調查問卷的空白處洋洋灑灑地寫道:時代為老三屆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遇,賦於歷史的重任,改革開放又將他們推到社會舞臺上。當然,最主要的是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善於審時度勢,將傳統教育中得到的文化積澱與生活磨鍊結合成一種精神財富和生活知識,其中包括政治謀略、經濟運作手段和人情世故。
雖然青春遠逝,但老三屆們奮鬥的精神和力量令人震驚,那種勃勃的生機足以讓年輕人汗顏。他們清楚自己的優劣所在,他們注重奮鬥的過程,不怕失敗。
在認為小三屆或者六八式最輝煌的人群中,79。33%的人認為老三屆之所以不輝煌的原因是“文革耽誤了老三屆的青春”。20%的人認為系“傳統觀念的束縛”!文革成為老三屆們的“滑鐵盧”,人們對此幾乎已達到共識。
客觀地說,在“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中成長起來的老三屆們的確命運不佳。
南方一張著名的報紙曾對此有過頗為精彩的論述:他們的童年正值成長,卻趕上了三年困難的時期;他們的少年正值學習,卻要去上山下鄉;他們的青年正值戀愛,卻遇到性壓抑最為嚴重的年代;當他們生兒育女時,只能生一個;當他們無奈離婚時,社會上大批“陳世美”,離婚仍然要單位開行政介紹信,而單位是一般不給開的;當他們“多年媳婦熬成婆”,應該分房子時,開始住房改革,要花錢;當他們應該提幹時,幹部年輕化,去年北京市就越過一大批中年處長,提拔了一批30歲以下的局級幹部;當他們的子女要上學時,學校開始收費;當他們要申請職稱時,又要加考外語,明文規定“50歲以上可以不考”,而老三屆,這些被迫中斷10年學業的人都必須與年輕人一起考;當他們的工齡達到30年時,企業開始了破產和裁員……有人這樣戲言:老三屆像翻燒餅一樣翻來翻去成了“兩面黃”。
小三屆:夾縫中“獨愴然而涕下”與社會角色定位得到大眾普遍認同的老三屆相比,小三屆在此次調查中可謂“口碑”欠佳。在僅一成多認為小三屆“最輝煌”的人群中,有75%屬於老三屆,小三屆自己僅佔25%,而六八式的比例為零!這除了反映出老三屆的寬厚外,多少也能看出小三屆自身的缺乏自信和六八式們的“鄙夷不屑”。
東方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袁鳴(25歲)在調查表的空白處如是批註:(小三屆)處在兩代夾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