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那時,我們演出的活報劇,日本人就演日本人,由日本反戰同盟支部的人演日本人。和他們在一塊演出,逐漸地我們演日本人也特別像。另外,他們的活動有時比我們還堅決。例如,有時就一個人帶個報話機出去,把電話機電線往敵人的電線上一搭,就和炮樓裡的日本人講話,宣傳我們的政策,講國際時事,動員他們反對日本天皇,蠻活躍的。

那個時期,群眾的生活也還算好,支援戰爭,出錢出物都是很積極的。抗日戰爭時期,也有大災荒。1942年,整個一年沒怎麼下雨呀,樹皮都吃光了,所有的樹都是白的,沒穿衣服。當時,我們還得動員大家,不能叫大家的抗日情緒低落呀!還要對敵鬥爭啊!我們都被分配到各個村裡去了,和老鄉一塊吃派飯。咱們有小米也不敢帶去呀,要和群眾吃一樣的。吃的什麼呢?沒有什麼糧食,吃的是黑豆、糠、樹葉子。在老鄉家吃的糠實際是穀子的硬外殼,為了能碾碎,要先用水悶了,再加上點榆皮一塊碾,為了增加點營養,加上幾個紅棗,連核一塊碾進去。由於有榆皮,才能團成團兒去蒸。那種面要是仔細看,都是帶楞帶尖的,吃時順利容易吃下去,因為榆皮是光滑的;吃進去了出不來,大便時一蹲就是倆鐘頭啊!每次都流血。怎麼辦?就吃老鄉的楊樹葉子。老鄉把樹葉子在缸裡一泡當菜吃,當時還覺得香得不得了,帶點清香味,也有點酸味。就是樹葉子,你也不能給人家吃光了,只能吃一點兒。就是那樣艱苦,群眾也沒有逃難的。這就說明群眾的情緒好,我們組織得好,也說明文藝宣傳活動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人說,如果是八路軍來以前,人們早就出去逃難去了,不知要有多少人死在逃難的路上。就是在那種情況下,群眾和我們一起堅持下來了,堅持到秋後把糧食打了下來。這一點應該大書一筆。

txt小說上傳分享

在戰火紛飛中感受文藝的力量(3)

那時,每個村都能演話劇,有的甚至寫話劇,都是自己演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記得在阜平,還搞了一次“窮人樂”,即全村人都參加,大家又是演員又是觀眾。那次演出還是很有特色的,真是感覺到文藝的力量。

。。

幾經修改,《白毛女》終成經典

1944年春天,晉察冀邊區組織幹部去延安保護起來。我們“西戰團”就回了延安,回到“魯藝”,回去向延安彙報演出,演出我們在敵後的劇目。那時,我們只有話劇和歌劇。而延安正時興秧歌劇,像《二流子變英雄》啊,《兄妹開荒》啊,後來又有了《夫妻識字》、《周子山》。當時認為,這才是最受群眾歡迎的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我們演話劇,就有些人擔心,因為話劇是外來的藝術形式,在中國沒有市場,只是在知識分子中有點市場,秧歌劇才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所以,我們對話劇也沒有抱太大的希望,試試看。當時,演了個《糧食》,是現寫的;還有《保衛合作社》,是賈克寫的,給黨中央一彙報卻轟動了,覺得這個話劇真好,真親切,戲還很有味道,而且還有地方特色。本想演個四五場,可是一下子演了二三十場收不下來。

後來,我們想,把我們在敵戰區、在敵人炮樓下怎麼演出的給大家表演一下。我們那次就在“魯藝”找了個大院,大院有兩個門,把觀眾請來坐在院子當中,大白天,就借實景在院子裡演。大家感覺非常親切,好像自己就到了敵戰區這個環境裡了。這個話劇一演出,好!就不得了了,大家說話劇反映的內容更生動更深刻,後來就演起話劇來了。陳荒煤寫了一個《大糧食》,就是根據陳賡將軍那次戰鬥,控制住糧食,把圍困的敵人弄跑了為背景寫的。緊跟著又演了一個外國話劇《前線》。這就證明,只要有了生活,群眾就會喜歡,因為你演的是他們的生活,你就會受到他們的歡迎,不在於形式,主要還在生活、在內容。

我們到延安後,看到的秧歌劇對我們的啟發也很大,形式很好。看了《周子山》,它是根據秧歌劇發展起來的小歌劇。它打破了場次關係,利用走場過場形式,一會兒一場,不受場景限制,形式很好。當時我們也提出要演一個反映敵後生活的戲,演什麼呢?過去我們有個《白毛仙姑》戲,是一個多場戲,需分場次演,認為只能拍電影,作為舞臺戲就有點不好演了。現在想,可以把它搬到舞臺上了,因為它是敵後一個生動的故事。這個劇本是在一個敵後通訊上寫的,我們將劇本拿到“魯藝”,讓“魯藝”的領導審查。他一看,說是好東西,讓我們組織力量來搞。那麼,搞個什麼樣的藝術形式呢?搞個群眾喜聞樂見的,還是中國形式的歌劇?搞中國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