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1部分

便把錢糧堆積在糧倉裡,以備災年賑災所用,即便蟲蛀鼠咬也不肯用來惠及百姓;另一方面,朝廷害怕地方百姓一旦有錢有糧會生出不軌之心,用以組建軍馬反抗朝廷。

有此兩點,大漢百姓的日子一直過得不溫不火,遇到明君、太平盛世可以勉強度日,遇到桓靈這樣的昏君,生不如死,餓殍遍野。百姓活不下去,逼不得已,揭竿而起,泰山起義、黃巾起義……借發自於此。這也就是欒奕所說,主人被給獵犬食物,獵犬反過頭來噬主的比喻。

322牧民之法(第21更)

歸結而言,大漢朝之所以延續如此吝嗇的牧民制度,乃是受董仲舒儒家思想影響,更加側重於直接保護統治階層的利益。為了讓統治階層獲得最大利益,甚至不惜從精神和物質雙方面壓榨基層勞動者。

與歷代大漢朝廷不同,欒奕走的則是另外一條路子。一項對儒家思想不慎感冒的他,在施政過程中,僅把儒家思想擺在了輔助位置,轉而追求管家的“倉稟足則知榮辱”,換做白話解釋說就是“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只有兜裡有錢,能吃飽飯,才會考慮忠誠、禮儀、道德涵養等深層次的問題。他直言不諱的說:貧困潦倒,飢不擇食的人,與野獸牲畜無異。所以,豐富百姓收入,乃是擺在施政者案前的首要問題。百姓一旦富足,非但不會對朝廷心生歪念,反而會感念朝廷的恩德,盡心盡力為國效力。

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