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人生
他序:屬於自己的感覺最重要
大學畢業時,適逢一個難得的機會,我到英國作了一趟知性之旅,猶記得當時在倫敦參觀西敏寺時,特別留意有一篇英國國教主教的墓誌銘:
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增多,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於是我縮小了範圍,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
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
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餘,我將試圖改變的物件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從人願,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
當我垂垂老矣,我終於領悟了一些事:我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
回想自己由懵懂少年,到今天日趨成熟理性,對於在近十年來為人師表與音樂演奏的生涯中,起起伏伏的心路歷程,自然有許多旁人所無法體驗的那份刻骨銘心的感受。雖然如此,但每當我回憶起那座墓誌銘的內容時,它帶給我在人生奮鬥程序中的衝擊程度,仍跟初見時一樣地強烈、震撼。
由美國回到臺灣這十年來,我愈來愈能感受到現代人正承受許多無謂的情感焦慮,事實上,大家也竭盡所能想要終止這些焦慮,但由於近來隨著社會的多元發展,難免產生個人過度的自我膨脹與自我意識的高漲。因此,要能做到化解彼此的猜忌、爭鬥所產生的焦慮,委實不易。
我始終覺得,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但是否能充分發揮、能創造出力量,最重要的無非就是〃愛〃了。因此,如果能隨處散發自己的愛心,就從對家人開始,多一份關愛給您身邊的人,這將會讓每個接近您的人都有如沐春風的感覺,而這種感覺,相信是化解現代人焦慮的良藥。
立屏是我的好友,我們的結識,緣起於工作上的互動,她是位記者,我是位音樂工作者。記得當時她來採訪我,留給我一副女強人的印象,但是隨著不斷的接觸與交往,我發覺,立屏在堅強外表的背後,其實有一顆細膩、溫婉的心。
我們常會為了一些不同的觀點、思想、理想,而多所爭執,經常在這種各持己見又相互包容的情況下,我們相互激勵,彼此成長。
立屏在這本書中,提供了自己生活的體驗和處世哲學,我有幸先睹,深深發覺這是一本值得用心去看、細細去品嚐及回味的書,而且讀過之後,讓我能重新檢視自己、策勵自己。
本書內容,有些會給您特別深刻的感觸,有些會對您有特別意義,有的會讓您會心一笑,有的則會使您滿懷感動。總之,不論看了會有什麼感覺,我的感言是:〃屬於您自己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請真誠面對,相信必有所獲〃。
(本文作者為著名鋼琴家)
序
自序:生命就是做自己
有人說,寫作是一種〃自療〃,或是一種催眠,而我,只是想寫,因為透過寫作,生命中的不完整才得以宣洩,不管我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寫作這件事情始終在生命的底層吶喊,一直不敢面對自己最真實的聲音,所以寫作的過程一直是停停頓頓的,當然,也被許多的藉口及理由給延宕下來。
當我發現自己諸多的寫作計劃,隨著歲月的流轉可能無疾而終時,我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我發現,多年來,不管我從事任何工作,皆是為了要圓寫作的夢,而所有的頭銜和標籤的意義卻不及我對從事文字工作的渴望,我才真正明瞭,不管我做什麼,寫作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這本書,是我在近兩年內所完成的文章,書裡每一個短篇皆是對自己的一個警惕,有些是自己的心情故事,有些是朋友的鼓勵,當然,也有在逆境時透過文字的寫作,讓自己能夠趕快地振作起來的良方。我想,人都會有脆弱的時候,但是,必須找對方法讓自己能夠〃轉化〃,而我的〃轉化〃方法就是寫作。
之所以蹉跎這麼多時間,沒有在文字下工夫,是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在痛苦上,我曾經很嚴肅地學著創作,幾乎忘了遊戲的成分,也許是抱著太嚴肅的態度,反而一事無成,奇怪的是,當態度一放鬆,反而收煞不住,這個意念寫完猶如是下一個靈感的源泉,接連寫下數十篇的短文,當自己看完某些短篇之後,發現,有的是在當下的情境所抒發的感覺,寫完之後,就好像脫離了母體,產生了獨立的生命,雖然部分文字仍有生澀,我卻不願意更動。
文字之所以躍動,是因為真摯;生命之所以有感動,是因為真實。收在這本書裡的文字算是心靈的首航,企圖留住些什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