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對於現在的人類來說,那就如同天塹一般!
以目前帝國的科學技術,只能研究出速度達到0。3倍光速的大型宇宙飛行器,即便是不考慮漫長的加速、減速的時間,飛到4。3光年的半人馬座也需要十多年。
十多年的時間,對於帝國而言實在是太漫長了,早期清泉科技發展迅猛,十年不到的時候也都已經成為全球的巨擘,而帝國雖然在這十多年的時間內沒有太多的發展,那是因為帝國把精力用在全面提升自己的技術上面。
如果帝國像以前的清泉科技時代一樣,將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提升重要的科技技術領域,相信十多年的時間足夠發生飛躍式的發展!
目前的帝國經過了十多年的沉澱,各方面的技術都已經發展起來,也是時候去發展一些重點領域的科技,比如用以星際航行的曲速引擎!
曲速引擎也被稱為曲率引擎。是一種超光速推進系統和跳躍引擎、超光速引擎、星際傳送器的總稱!
所謂的曲速引擎其實在很早之前就已經被科學家們給提出來,20世紀5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海姆開始探索“超時空動力”的概念,他提出:“曲速航行”就是利用時空扭曲和時空跳躍實現超光速飛行。
他認為強力磁場就可以製造引力場,以高速推動宇宙飛船。如果磁場足夠強大,宇宙飛船就可以進入一個比我們所在的時空更高的二度次空間,以超光速航行。當磁場一消失,宇宙飛船就會重返現在的時空。
海姆用“二度次空間”學說補充愛因斯坦四維時空說,因此,宇宙就變成了六維時空。在海姆看來,萬有引力和電磁力可以互相轉化,因此旋轉磁場將削弱地球引力,從而使得飛船能夠離開地面(反重力原理啊!)。
1957年當海姆公開發表理論,但當時很多物理學家都表示難以接受,因為他們認為在當時的物質技術條件下,很難製造出那麼巨大的磁場。直到2001年海姆辭世,他的理論也隨之消聲滅跡。
2005年德國薩爾茨吉特應用科學大學的物理學家豪澤與同事德勒舍爾共同撰寫了一篇,以海姆理論為基礎的實驗論文,探究“超時空發動機”製作的可行性。意想不到的是:突然被美國航空航天學會授予2005年度“核能和未來航空”專案大獎。
與此同時美國空軍對能夠超越光速的“超時空發動機”表現出了極大興趣,並派代表與豪澤見了面。見面時豪澤強調計劃還處於很初步的階段,若證明理論可行,5年後便可建造測試模型飛船。
因此,美國航空航天學會頒發的這個論文大獎在全球物理學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這一舉動一定程度上認可了海姆理論的部分學說。
接著美國能源部聖迪亞國家實驗室的太空動力研究員羅格·雷納德公開宣佈:他們目前擁有一部x光發生器——z機器——可以提供實驗所需要的磁場。他說:“即使實驗證明結論是錯誤的,在我看來,這也是個成功的實驗。
而早在2015年5月的時候,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已經開展了對曲速引擎的研究工作,並對這種科幻級的動力系統進行了測試,這一訊息公佈後引發了全球的關注!
事實上劉清泉根據對阿爾法資料的研究,非常清楚的知道曲速引擎是絕大部分宇宙文明宇宙航行的工具,人類要想在宇宙之中自由的發展,就必須研究出這個曲速引擎!
同時劉清泉也不得不感嘆地球科學家的偉大,因為根據他們發表的理論,地球科學摸索曲速引擎的方向是正確,也就是說地球科學家提出的製造曲速引擎的理論是沒有問題的,需要的就是材料、具體的方法、強大的能源!
這三樣東西才是制約地球科學家研究出曲速引擎真正的阻礙!材料、龐大的能源、方法!
曲率引擎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強大的磁場與空間產生共振,從而達到扭曲空間,摺疊空間的目的,然後再利用強大的磁場開啟摺疊的空間,從而實現空間跳躍式的飛行,從一個空間快速的達到一個非常遙遠的空間!
在宇宙空間中,光速是恆定的,一切物體執行速度都要受到光速的限制,但曲速驅動是一個卻可以規避這一法則,透過扭曲時空而避免了光速限制的定律。按照這一理論打造的宇宙飛船,將能夠實現10倍光速,甚至幾十倍光速的宇宙航行速度,而且不破壞光速限制。
而劉清泉根據阿爾法的資料,得知曲速引擎技術其實是可以分為常規曲速引擎技術和超曲速引擎技術!
常規曲速引擎根據飛速的速度又分為10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