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持鎮靜以就地維持課務為原則”,“各級學校之訓練,應力求合國防需要,但課程變更,仍須照部定範圍”,“中央及各省市教育經費在戰時仍照常發給”等。
根據這些原則,陳立夫主掌###期間,在穩定舊有學校的同時,還發展了一定數量和規模的新校。
對高等學校,陳立夫根據需要,使之有一定程度的適當發展。
當時,國內師範、工科、農科、醫科等方面的高等學校比較少,特別是師範大學,戰前全國只有一所,而國家又急需這方面人才。
於是,陳立夫便根據國家的需要、根據各類學校的佈局,設定了一些新的高校和新的學科。
他先在幾所國立大學設立師範學院,不久,便在一些地區建立獨立的師範學院,到抗戰結束時,全國已有11所高等師範學院。
穩定人心(2)
與此同時,一些有特色的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也建立起來。
在一些條件較好的老校,還設定了新的科系,如西南聯大開設了航空工程系,中央政校開設了蒙、藏、印等語言專修科,復旦大學開設了職業教育系、法律系、數理系等,中央、西北兩所大學還開設了邊政學系等。
陳立夫還根據戰前高校佈局不合理、西南西北一些省區高等教育幾乎是空白的狀況,提出抓住高校內遷的機會,發展內地高等教育的主張,使得戰後高校遷回原地後,西南、西北省區都有自己的大學。
因此,陳立夫將新設的高校,多建在西南西北地區。
如貴州省文化比較落後,原來沒有一所高校,陳立夫瞭解到這種情況後,便決定在貴州建立一所綜合性大學,他親自到貴陽察看地形、選定校址,並對校舍的建築、圖書的購置、儀器的配備、教師的選定、學生的招生等問題一一過問並督促落實,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籌備,終於建成了集文理工醫為一體的貴州大學,為貴州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