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問題。 中國文化比較鼓勵當官, 官本位思想較重, 認為當了官什麼都有, 當官就有資源、有研究資金。 幾千年考八股文都是為了當官。 在這種文化影響下, 人們不重視個人興趣, 使得中國歷史上幾千年沒有太多科技創造發明。 現代的中國社會, 每個人的人生選擇還是摻雜很多家庭、 社會的因素, 並不是從興趣出發, 而是在傳統概念的基礎上尋找好的出路。
前幾天有個學生請教我要不要選生物作為以後發展方向, 說現在學生物沒有好的出路。 我答覆他, 如果就找工作而言, 你的說法可能是對的, 但如果是尋找自己的興趣, 完全是不同的事。 美國當代教育最成功的一點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引導他們按照興趣走。
美國小學到大學沒有排名, 每個學生有自己的特點, 量化的分數不能說明很多問題。 等學生考慮未來工作發展的時候, 學校也會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特長。 我對實驗室的研究生說, 如果你對這個行業沒有興趣, 請不要來。 就像談戀愛一樣, 你一旦愛上了你的研究, 什麼腦筋動不出來?各種辦法都會有的, 這樣才能出成果。 如果別人強加給你, 是很難成功的。
我們耶魯醫學院的學生裡絕大多數不是應屆畢業生, 是工作了兩三年再回來攻讀學位的學生。 他們的人生目標比較清楚, 再回來讀書也比較成熟。 我們培養了那麼多學生, 這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人成功機率比較高。 中國學生認為大學畢業, 就該順理成章讀研究生, 像比爾蓋茨那樣的中國人是不多的。 哪個中國孩子敢在清華讀了一年就不讀了? 自己創業, 父母這一關就很難過。
美國記者採訪我的時候, 也問我小時候是什麼讓我對遺傳學特別感興趣。 我說你要聽真實的故事, 而且是適合美國模式的故事。 我那個年代, 如果高考能考上杭州師範就很好了。 當時老師說5個志願裡最好的大學也要填一個, 於是我填了復旦。 選專業的時候看到遺傳學, 問父親這是研究什麼的, 他不知道, 問老師不知道, 問鄰居也不知道, 誰都不知道, 就選了它。 中國那個年代很少談興趣, 但在現代社會, 發掘自己興趣很重要。 對於留學生而言, 更要知道自己去美國做什麼。 美國教育有幾個層次, 前50位的大學是精英教育, 其他後面的學校層次較低, 去留學的意義不是很大。
曹: 有很多中國學生很迷茫, 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什麼地方, 只是想先去了美國再說。 如果就為了成功地去美國讀個好學校, 中國學生申請醫學院被錄取的機率是不是會更大?
許: 醫學院資金多, 招的人也多, 可以先看看往年這個專業錄取中國學生的情況。 雖然有資金來源, 但不是所有的資金都可以招外國學生。
曹: 也有中國人認為興趣要建立在溫飽的基礎上。 美國經濟發展得好, 社會福利好, 所以可以考慮興趣。
許: 有一定道理。 統計學上有很明顯的資料, 最有創新能力的人是中產階級的孩子, 他們溫飽無憂。 但特別富有的家庭裡的孩子就不行, 那些人沒有動力, 什麼都來得太容易。 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我們剛才沒探討, 就是你的職業是否能讓你快樂。 不是每個人的人生理想都一定要有多麼偉大, 但至少應該追求快樂。 歷史上成功的人大多對自己做的事情有一定興趣, 你要讓自己人生快樂, 一定要選你感興趣的工作。 我覺得這一點在歐美的教育中最成功, 一個人快樂了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創造的東西自然會對社會有貢獻。 快樂的人周圍的人也會快樂, 不快樂的人走到哪裡都會帶去負面影響。
曹: 我覺得美國這個民族很重視個人快樂, 但我們的民族並不重視這一點。
許: 一個民族的個體不快樂, 對民族的發展是不利的。 你早晨睜眼到晚上閉眼, 你日常用的東西有多少是中國人創造發明的?空調、 電燈、 電話、 電腦、 微波爐……都不是中國人發明創造的。 我們應該為中國民族驕傲, 中國人確實挺聰明, 但中國人對人類科技的發展貢獻不大, 中國人將來在世界上要有競爭力, 如果沒有創造力只有廉價勞動力是不行的。 以前我們的文化鼓勵民族自尊心比較多, 今天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缺什麼, 怎樣在下一個時代的世界競爭中有所作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Life Is a Miracle(4)
曹: 耶魯和中國的通話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