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有旨,馬上回營,不得在街上逗留。 超過一炷香時間沒有回營者,斬!”一批批蒙古傳令兵在大都街頭上奔走不停。 把忽必烈的旨意傳達下去。 南宋軍隊到來地訊息來得太過突兀,不要說蒙古朝臣難以相信了,就是忽必烈都是幾經周折才相信這是真的。
至於普通蒙古士卒和平常一樣,要麼在訓練,要麼上街溜達去了,忽必烈的旨意傳下來也是沒用,好多士卒不在營裡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五衛禁軍和怯薜兵團的將領只好派傳令兵上街去傳令了。
按理,五衛禁軍和怯薜兵團這兩支蒙古最為精銳的部隊。 被譽為蒙古的總預備隊,拱衛著大都,外於高度戒備狀態,只要忽必烈一聲令下,隨時都會投入戰鬥。
理是這個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一支軍隊進入戰備狀態。 才會取消休假,才不會有士卒外面。 但是,無論是從戰略上,還是從戰術上來說,南宋都不可能攻擊大都,蒙古人上至忽必烈本人,下對普通士卒都是抱著這種心態,自然是不會處於全面戰備狀態。 士卒不在營裡又何足怪?
當然,這兩支部隊中總有一部分是處於全面戰備狀態,不會有士卒休假,那畢竟是一部分,數量不會很多。
從忽必烈幾經周折相信了耶律鑄地話,南宋打過來了。 把旨意傳達下去,直到傳令兵走上街頭去傳令,這已經費了很多時間。
再說了,即使把士卒找回去了,要他們相信南宋已經打到大都了還真有點困難,據事後那些士卒回憶說“當時我們接到命令,要我們在大都和南朝軍隊打一仗,我們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一命令。 可是,我們地心裡卻是知道,這根本就不可能。 要是說天上會掉下餡餅。 還砸進嘴裡。 我還相信有可能,要說南朝軍隊打到大都來了。 那根本就是不可能地事情。 直到南朝人的寶刀砍到我們身上,痛苦迫使我們相信這是真實地存在,戰鬥正在發生。 可惜,已經晚了!”
士卒回營後還要整頓,準備,部署,這又要花時間。 一算下來,時間已經用去了不少。
東漢名將吳漢號稱“朝受命,夕引道”,意思是說早上接到出征的命令,他下午就能出發,這已經為後人很是稱讚,被後人視為楷模。 他從接到命令到出發也要花差不多一天的時間準備,而蒙古人在這種情況下要花的時間只會比他長,不會比他短。 趙良淳考慮的情況與實際情況相差不遠,他們需要地就是這時間差,只要抓住這時間差,一切都會成真。
自從成吉思汗攻佔大都以來,蒙古軍隊走上街頭大聲傳令,弄得大都戰雲密佈的事情很少發生,特別是忽必烈定都大都以來,承平生活非常的寧靜,如此折騰可以說是幾十來的第一次,不要說大都的老百姓難以相信,就是那些蒙古士卒也不大相信。
不少老百姓駐足圍觀,竊竊私議,多所猜測,要不是害怕蒙古人,肯定是上去問個明白。
至於那些士卒的表現說起來就有點讓人哭笑不得,不少人問道:“兄弟,你們搞什麼鬼?誰打來了?南朝人?他們還在江南呢,怎麼會到大都來,你發什麼神經!你看你們,給你們一鬧,都成什麼樣子了?”
傳令兵的回答也很妙,道:“他孃的,你問老子,老子問誰去?你想知道,回去問你地老孃吧,她給你老爹乾的時候是不是稀裡糊塗。 ”
受辱計程車卒當然不服氣,只是礙於他們是傳令兵,有公務在身,惹不起,要不然肯定是衝上去狠揍一頓。 當然,他們心裡把國罵甩給了傳令兵,在盤算如何用黑拳收拾傳令兵。
不明所以的蒙古士卒們很快就明白過來了,因為最正確的答案就在眼前。 這答案不是別的,就是南宋軍隊整齊地佇列,在日光下閃閃發光的寶刀,如虹的氣勢,漫天的殺氣,還有他們經過之處留在他們身後的屍體。
“大宋朝萬歲!華夏萬歲!”一聲驚天動地的吶喊響起,一道黑色的水線出現在視線裡,這道水線非常優美流暢,就是最優秀的丹青國手也不可能畫出水線的氣勢與神韻。
隨著水線的流動,還有如雷地蹄聲。 驚天動地地吶喊!正是自從臨安保衛戰以來屢建奇功的玄甲騎兵,他們在趙僉地率領下,好象一股黑色的旋風出現在大都街頭。 他們來得突然,去得也突然,等他們消失後,那些傳令兵和在街上溜達的蒙古士卒已經倒在地上,他們身上的鮮血證明他們地生命已經被終結了。
玄甲騎兵的吶喊僅僅是個開頭。 與他相互呼應地吶喊聲從大都各處響起,發自不同地方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