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戰略一經提出,就獲得各國的普遍接受,併成為人類處理環境與發展關係的新型標準。
第三次飛躍是2002年8月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會議產生了兩項最終成果:《 執行計劃 》和《 政治宣言 》。這是迄今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召開的最大規模的國際會議。其宗旨是促進世界各國在環境與發展上採取實際行動,強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
如果說第一次飛躍是在深刻反思傳統發展觀的情況下高舉起保護環境的大旗的話,第二次飛躍則是尋找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正確途徑;如果說第二次飛躍更加強調環境與經濟的關係,更加註重代際公平的話,那麼第三次飛躍則是將環境問題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加以平衡,更加強調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的關係和當代與後代的承續。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環境形勢堪憂慮
我國環境保護事業起步較晚,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目前的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環境問題嚴重製約經濟發展,危害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據2006年《 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提供的資料表明:
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環境汙染嚴重,大大超過環境承載能力。2005年,我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高達2549萬噸,比2000年增加了27%;化學需氧量1414萬噸,比2000年減少了2%,均未完成“十五”規劃中提出的總量削減10%的控制目標,沿海赤潮年發生次數比20世紀80年代增加了三倍;近1/5的城市空氣汙染嚴重;一些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汙染有加重趨勢;酸雨影響面積佔國土面積的1/3(我國是世界三大酸雨區之一),近年有加重趨勢;工業危險廢物每年產生1100多萬噸;城市垃圾處理率不足60%;噪聲擾民相當嚴重。
生態惡化態勢依然突出,危及生態安全。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積已達174萬平方公里,雖然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增長,但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林地流失依然嚴峻,生態功能脆弱;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地200萬公頃;一些北方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超過國際生態警戒線(30%~40%),流域生態功能嚴重失調;華北平原出現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有10%~15%的高等植物物種處於瀕危狀態,物種資源流失嚴重。
環境問題影響國際形象和對外貿易。我國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汞、消耗臭氧層物質、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承諾國際義務的壓力不斷增加,我國的酸雨、沙塵暴、海域汙染、跨界河流汙染及開發、跨界野生動物保護、木材進口等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為國外“中國環境威脅論”提供了藉口。我國產品環境標準低,缺乏國際競爭力,出口受到很多國家綠色壁壘的限制。
水汙染
雖然水汙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水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老的問題還未解決,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主要水汙染物排放總量明顯超過環境容量,人民群眾對水汙染事件的反映和投訴越來越多。
2006年,全國七大水系的408個地表水監測斷面中有26%為劣V類水質,基本喪失使用功能。重點流域40%以上的斷面水質沒有達到治理規劃的要求。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汙染,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有河皆幹、有水皆汙”的現象,近岸海域赤潮和三峽庫區支流“水華”現象接連發生。全國大、中城市淺層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汙染,約一半的城市市區地下水汙染較為嚴重,大城市中心地帶、城鎮周圍區,以及排汙河道兩側、引汙灌溉區汙染尤為嚴重。河北平原和長江三角洲等區域,淺層地下水已呈現面狀汙染態勢。
全國有近三億農村人口存在飲用水不安全問題。不少地區符合標準的飲用水水源地呈縮減趨勢。有的大城市沒有備用水源。據調查,全國107個環保重點城市的382個地表飲用水水源地,平均水質達標率只有72%。河流型地表水水源地主要汙染指標為糞大腸菌群,湖庫型地表水水源地主要汙染指標為總氮,地下水飲用水水源超標組分主要有鐵、錳、硝酸鹽等,部分檢測出微量有機汙染物。
水汙染事故頻繁發生。我國不少化工、石化等重汙染行業佈局在江河沿岸,有的甚至建在飲用水水源地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