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確。退一步說,即使領導者能做到永遠正確,不犯任何錯誤,但隨著組織的發展壯大,需要領導者做決策的事情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所以,領導者承受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精神和體力的付出也越來越透支。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實際上只用過三次(第一次是給趙雲三個錦囊,護送劉備過江成親,讓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二次北伐時給姜維、廖化一個錦囊,大敗魏兵;第三次是給了楊儀一個錦囊,斬了叛將魏延),但錦囊式管理卻貫穿了其一生,軍政大事,全盤操縱。從某種程度上說,諸葛亮英年早逝五丈原,是過勞而死。而一旦領導者判斷失誤,就會全盤皆輸。就象程靈素那樣,一切都在她算計之中,可偏偏疏忽了師姐薛鵲的使詐,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可見,諸葛亮和程靈素的死因儘管並不相同,但背後都有“錦囊式管理”的影子在作祟。
而且,採用錦囊式管理的領導者的表現越好,下屬對其的依賴性就越強,一旦情況緊急,需要下屬自己做決定,就往往因疏於歷練而犯下大錯。這種歷練少了,也非常不利於人才的培養和成長。諸葛亮死後,蜀漢人才匱乏。“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說得就是這種狀況。還有一種情況是,下屬對領導者的能力過分信任會造成一種錯覺。比如,胡斐上次沒有遵守約法三章,卻只是有驚無險。這固然讓他對程靈素的能力產生了信任。但他可能也有理由相信,在用毒方面,沒有程靈素擺不平的事情,從而得出哪怕再次違背約法三章也沒有關係的錯誤判斷。這顯然是相當危險的。
錦囊式管理也很容易造就盲從的下屬。現代的組織提倡的是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需要的是有著自己正確判斷力的員工。胡斐就是這樣一個不盲從的人,他有自己的主見。儘管他的主見讓程靈素陪上了性命,但我們還是提倡組織中多一些像胡斐這樣的會根據情勢的變化而作出自己判斷的成員。而組織的領導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儘快放棄錦囊式的管理,和下屬保持溝通,提供和任務相關的足夠資訊,特別是要著力培養訓練下屬獨立自主、作出正確判斷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成吉思汗為什麼留不住郭靖?(1)
一個人願不願意長久地為一個組織效力,主要由四方面的因素決定。
第一,組織是不是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一個欣欣向榮的組織,置身其中,個人的發展當然也是“水漲船高”了。反過來,如果一個組織前景黯淡,根本不可能發展壯大,甚至連基本的生存都不能維持,朝不保夕,即將分崩離析,怎麼還可能留住人心呢?所謂“樹倒猢猻散”,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組織是不是擁有一個有能力、有魅力的領導者?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只有具備卓越領導能力的領導者,才能帶領組織成長壯大。也只有這樣的領導,才能讓下屬心服口服,死心塌地地為組織效力。
第三,與團隊成員的關係是否融洽?這種關係包含上司、平級同僚、下級等方面。任何一個方面的關係不夠融洽,或者各個方面綜合起來不夠融洽,都可能讓人心生去意。
第四,個人是否在組織中擁有施展才能的平臺?這一點十分重要,即便前面三條都非常不錯,如果個人沒有合適的崗位,那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組織飛速發展,同事們奮勇爭先,建功立業。那不是一般的無奈,沒有人甘於只當一個旁觀者。更何況,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呢。
接下來,我們對照這四個因素,來一一分析郭靖所處的狀況。
郭靖自幼隨母親來到蒙古草原,親眼看著鐵木真的部落由小變大,由弱轉強,逐漸統一了蒙古,而且對強敵……金朝和宋朝也逐漸佔據了戰略優勢。這樣一個蓬勃發展的組織,顯然擁有美好的遠景。這種發展的趨勢,即便是戰略感覺不很敏銳的人,也能比較容易地看出來。事實的發展也正是如此,蒙古最終滅金吞宋,成就了一統天下的霸業。
所以,郭靖所處的組織,可以說是任何人夢寐以求的處在上行通道的組織。
組織的領導者鐵木真從底層起步,歷盡千難,聚攏人才,日趨強大,成為萬眾歸心的成吉思汗。在這個過程中,鐵木真過人的領導天賦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試舉一例。
哲別本是敵對部落的一員猛將。在雙方激戰中,曾射殺多名成吉思汗的部屬,甚至連成吉思汗本人也被射中頸部,差點成為哲別箭下之鬼。成吉思汗的部下恨不得將哲別碎屍萬段。但成吉思汗精通激勵之道,以博大的胸懷收服了哲別。後來,哲別屢立戰功,成為成吉思汗部下獨當一面的萬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