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德國不公開對俄宣戰,以支援波蘭獨立軍和派遣志願部隊的方式介入戰爭,那麼或許俄國在陸上戰鬥依然困難,但海上卻可以保持平靜,俄國或者中立國的商船可以自由進入芬蘭灣,這是俄國堅持長期戰爭的保證。
不過舒瓦洛夫的努力的希望終究化成了泡影,事情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徹底,這是威廉和瓦德西的共同看法。
1891年夏季,烏克蘭地區和俄羅斯平原氣候異常乾旱,這使得當年的農業絕收面積佔到了播種面積的一半,另外的一半也遭受不同程度減產。也就是說,作為傳統糧食出口大國的俄國,在歉收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892年將面臨糧食難以自給的困境。
而這一切對於威廉來說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威廉相信,在國內糧食短缺的情況下,德國海軍若能封鎖波羅的海,那麼俄國必然難以堅持長期戰爭,只要德奧和波蘭聯軍依靠兵力優勢穩紮穩打,那麼俄軍可以說半點機會都沒有。
來自法國的情報也顯示,法國人打算趁著德俄開戰在背後捅一刀的可能性無限趨近於零,因為布朗熱危機之後的法國曆屆政府都已經變得更為理性,在他們看來,維繫和波蘭的傳統友誼比聯合俄國從背後狠狠打擊一下德國更為重要。
前者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一旦波蘭復國,那麼以法國和波蘭的友好關係,未來的德法戰爭中,波蘭一定會保持善意中立並有很可能牽制德軍的一部分兵力;後者的好處卻伴隨著巨大的風險,且不說能否打贏德國,即便是英國在一旁虎視眈眈的樣子,法國就不敢輕舉妄動。
7月25日,波蘭、奧國和德國聯合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沙皇在72小時內明確答覆,是否願意從波蘭撤軍並恢復波蘭的獨立和領土完整。
俄方在最後時刻給於了答覆,並以委婉的口氣表示,俄國可以就波蘭獨立問題和各方談判,但獨立後的波蘭不應包括魯塞尼亞人和烏克蘭人,因為這些斯拉夫人自願並理應得到沙皇的保護而非其他。
俄國的緩兵之計僅僅使戰爭晚爆發了兩天時間,八月一日,波蘭和德奧兩國共同對俄國宣戰,戰爭爆發。
普屬波蘭而後奧屬波蘭境內的民兵早在半個月前便集結起來,由德國和奧國的軍官日夜組織操練。戰爭爆發後,波蘭民兵迅速整編為波蘭獨立軍,獨立軍編為24個師,共計30萬人。
這支部隊雖然成軍倉促,單兵作戰能力較差,但他們熟悉地形,最主要的是他們是為了自己的祖國母親而戰,就士氣而言,遠超俄軍甚至也超過了德**隊。
德國陸軍在總參謀部的統一排程下,以演習的速度迅速完成了前線集結。一週內,在東普魯士集結了高達18個師,20多萬人的兵力;在西里西亞德軍集結了6個師,近10萬人,這已經是德國常備陸軍的三分之二強的軍隊。至於預備役和民兵以及地方防衛軍也在加緊徵調和整編。
奧國方面,奧軍利用新修的4條複線鐵路,在一週內向奧屬波蘭首府利沃夫投送了12個師的兵力,其中6個來自匈牙利,6個來自奧地利。
按照之前的作戰計劃,聯軍在初期分別從南線和北線進行強行突破,其中北線德軍將沿著海岸線一路向東,直至里加灣;南線奧軍則同樣一路向東,直至第聶伯河。其中,為了保護奧軍側翼的安全,德軍西里西亞方面軍將前出到俄屬波蘭南部,在那裡構建一道防線,以防備來自北方的俄軍攻擊奧軍的側翼。
再說俄國方面,沙皇的總動員令下達後,全俄國的人力和物力都被調動起來。
駐紮波蘭的西部集團軍按照之前的作戰計劃,迅速破壞道路和橋樑,分南、北、中三路後撤。其中,北路後退到涅曼河東岸,在那裡建立一道穩固的防線,以阻止德軍的推進;南路則後退至羅夫諾和舍佩托斯卡一線,利用複雜的水路和地形保護中央大鐵路的安全,並可以威脅到東進奧軍的側翼;中路俄軍將集結於佈列斯特要塞,那是中央大鐵路的西端。利用中央大鐵路,俄軍可以保持順暢而高效的交通線,而德奧聯軍若想攻擊佈列斯特則根本沒有鐵路可以利用。再加上俄軍在撤退時破壞了本就十分脆弱的道路和有限的幾座橋樑,如此一來,即便從最便捷的波茲南行軍到佈列斯特也需要近兩週時間,至於東普魯士,雖然距離佈列斯特直線距離很近,但那一帶森林密佈根本無道路可以通行。
好在波蘭民兵早已潛伏在關鍵的交通要點,從俄軍手中搶下了幾座橋樑,不過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依然是快速向東方的突進,和利用涅曼河水道向佈列斯特和明斯克之間的中央鐵路的迂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