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⑿小T詘屠杞鶉謔諧∩希�蘇��屑墼�險塹�102%,而且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最後,各地認購額竟達59億多法郎,超過發行額12倍多。清政府從這項借款中只拿到9000餘萬兩交付日本,但實際支付本息高達2。05億兩,法俄金融家攫取了1。15億兩的利潤。俄國金融家利用這筆錢中的一小部分在上海開設華俄道勝銀行分行,在東北創辦中東鐵路公司,成為沙俄侵華的兩大主要經濟據點。

俄法借款後,英德兩國金融家不甘落後,在政府支援下脅迫清政府向其舉借債款,1896年3月23日,大慶總理衙門與滙豐銀行和德華銀行簽訂《英德借款詳細章程》。以海關收入為擔保借款總額1600萬英鎊,合白銀1億兩,由滙豐銀行和德華銀行各承借一半,年利息率5%,佣金5。5%,分36年還清,不得提前一次還清。當時大清總稅務司赫德認為這對“今後三十六年中保持海關現在的行政制度也有極重大價值”,這次借款保證中國海關同過去一樣仍處於英國控制之下。

清政府為償付中日甲午戰爭對日賠款而舉借了第三筆鉅額債款。俄法借款、英德借款之後,仍不足償付對日賠款。帝國主義再次壓迫清政府舉借外債。英德、俄法兩大集團爭奪激烈。英德集團利用總稅務司赫德的勢力和種種威脅恫嚇手段獲勝。1898年3月1日,總理衙門與滙豐銀行和德華銀行在北京簽訂《英德續借款合同》。借款總額1600萬英鎊,合白銀1億兩;年息4。5%,償還期45年,不得提前一次還清。除了海關收入外,還要以中國國內的稅收作擔保,英國人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金融與財政權。

即便不算借款附帶的政治條件,這些對外的鉅額貸款最後總計還款本息高達6億兩白銀,歐美列強與金融家賺得盤滿缽溢。其實,從甲午戰爭中獲取最大好處的並非日本,也不是獲得借款利潤的歐美國家與其金融家,而是有意操縱白銀貶值的國際金融資本。

中日兩國當時都是銀本位國家,但賠款必須以英鎊支付,中國只有拋售白銀來換取英鎊。當時的歐美國家主要採用金本位制,它們有意操縱白銀市場,迫使白銀價格下跌。結果,中國用白銀兌換英鎊的紙幣,損失巨大。1896年白銀貶值到以前的一半,從1英鎊兌換3兩白銀變成了6兩~7兩白銀。

用白銀換英鎊,使得中國白銀流通量急劇下降,造成嚴重的通貨緊縮。實際還款的利息率要遠遠高於紙面上的名義利息率,也就是表面上看到的還款利息。這在對外貿易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小農經濟的清朝所進口的商品洋貨、鴉片等都是剛性需求,數量變化較小,但由於白銀貶值,進口貿易額迅速增長,造成嚴重貿易逆差。1885~1894年,中國每年平均進口金額為1。26億兩,出口為9960多萬兩。甲午戰爭後的1898~1913年,中國每年平均進口總額為4億兩,出口額僅為2。51億兩,貿易逆差接近2億。而這每年2億多兩的對外債務都必須要由中國國內的實物資源作交換。由於通貨緊縮,白銀在國內的價值反而上升,外國人就可以用更少的錢換取更多的中國國內資源。換言之,列強就可以透過金融手段無償掠奪中國更多的資源。

因此,中國的損失遠遠不止6億兩白銀,即便以每年至少損失2億兩白銀計算,1896~1913年,中國被列強與其金融家至少掠奪了45億兩白銀的財富,接近當時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倍。

這也反映到了清廷財政收支上。甲午之戰前,政府借款最多的一年即1885年不到總財政收入的18%,支付借款本息最多的一年即1892年也不到關稅收入的20%。甲午戰爭之後,不僅海關收入,連國內的稅收都作為貸款抵押被外國金融資本所控制。1896年,清廷第一次出現高額財政赤字,達到1292萬兩,此後則是年年赤字,入不敷出。後來,一些不甘寄人籬下的有識之士認識到金融主權的重要性,他們克服英、俄等外國資本的阻撓,組建華資銀行。如盛宣懷於1897年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中國的第一家中央銀行——戶部銀行也於1905年創辦。但這些舉措都為時已晚,躋身強國之列的最佳時機已經消失無蹤。

左右日俄戰爭的國際金融資本

甲午戰爭後,俄、法、德三國迫使日本將遼東半島還給中國,引起日本人的巨大不滿。對於日本人來說,這是一種莫大的屈辱。日軍官兵義憤填膺,民眾輿論開始沸騰,舉國上下譴責政府無能。明治天皇頒佈特別詔書,昭示全國人民,以此來扼制一觸即發的國民激憤。此後,日本國民在“臥薪嚐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