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六角膛炮,是船政開始自造軍艦至當時為止所裝備過的最大口徑的火炮,副炮為十門威斯窩斯70磅(口徑160mm,炮重3。5噸)前裝六角膛炮,另有威斯窩斯24磅(口徑約100mm)小炮兩門。(10)

“揚武”艦水兵在艦上演練操炮的場景,近處的是“揚武”艦尾部飛橋。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儘管“揚武”艦的艦寬在船政艦隊中屬於領先地位,但是成隊佈置在兩舷的火炮,仍然顯得軍艦艙面十分擁擠。馬江海戰中,面對法方哈乞開斯機關炮的掃射,“揚武”炮甲板遭到的威脅可以想見。

19世紀中期處於後膛炮與前膛炮剛剛同臺競技的時代,世界輿論還普通認為前膛炮的威力要超過後膛炮,為“揚武”選用了大量前膛炮。正是鑑於“‘揚武’所用多英國之前膛炮,催堅、及遠迥異尋常”,同時船政的工程人員也已經注意到了前膛炮“靈巧則不如‘飛雲’所用之普國後膛炮”,因為前膛炮裝彈、洗炮膛等工作均需在炮口完成,水兵們為此常常需要攀出舷外工作,危險性極高,“前膛炮築藥、裝子、洗炮均須人出艙外,身當炮口,既慮敵炮見傷,又防餘藥遺患。”之所以仍然堅持選用前膛炮,是認為前膛炮這種設計成熟可靠,更為堅實,“在熟知其性者,舍所短而用所長,庶幾收其利不受其害”。與船政五年計劃中其他的150馬力、80馬力炮艦相比,“揚武”艦艦如其名,其武力配備無疑是此時船政所造各種艦船中最為強大的。

根據船政檔案記載,船政在“揚武”艦建成當時曾將全套圖紙資料呈送總理衙門存檔備案,由於總理衙門檔案1949年以後大部遷移去了臺灣,這套圖紙由此杳無音訊。至今國內所能找到的檔案資料主要為文字資料,很難得到這艘軍艦的外觀直接印象,僅有20世紀90年代製作的“揚武”艦模型可以略窺一二,模型設計參與者稱民國時代曾在海軍部長陳紹寬的辦公室中親眼目睹過一件“揚武”艦老模型,所以現代的這件“揚武”模型雖然細節粗糙,但對了解該艦的整體外形特徵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筆者為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考證監製的“揚武”艦模型(1∶13),李民先生製作。

近年來,經波蘭、美國海軍史研究者提供圖紙,並綜合分析近期在法國發現的“揚武”艦高畫質晰照片,筆者對於這艘軍艦的外觀佈局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2007年受邀為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考證、監製大比例(1∶13)“揚武”艦模型,期間透過模型設計製作過程中的細化研究,對該艦的構造獲得了更加具體化的印象。

“揚武”模型上的尾部飛橋區域,該區域是“揚武”艦的重要操艦駕駛場所。

“揚武”艦外形上的重要特徵是艦首筆直,三桅單煙囪。當時西方很多巡洋艦已經開始在艦首水線下安裝衝角,但是“揚武”艦首水下線型較為筆直,至船底部分突然內收,整體形狀與“伏波”級軍艦類似。“揚武”艦的三根桅杆均為大型軍桅,每根都帶有三根橫桁,即均可以張掛方帆,“蒸汽之外兼恃風力……帆之面積必多,使涉遠而無所乏”,方帆總面積高達1822。04平方米(其計算物件為橫桁之間張掛的風帆),居船政各級軍艦之冠。顯得古意盎然的是,緊貼著橫桁上表面,在橫桁左右還各綁結著一根直徑較小,兩端略超出橫桁的輔助桁材。蒸汽時代的艦船很多都保留著風帆裝置,不過繼續配用輔助桁材的並不多見,熟悉西洋古典帆船的人看見這種裝置想必都會會心一笑,因為裝備輔助桁材昭示著這是一艘可以達到極高航速的船隻,這種裝置屬於風帆戰艦的加速法寶。

軍艦採用風帆動力航行時,主要依靠掛在橫桁、斜桁之間的方帆、縱帆等,如果想要進一步增加航速,擁有輔助桁材的軍艦可以在伸出橫桁兩頭的輔助桁材端部再增掛風帆,增加受風面積,新增在方帆左右的輔助帆猶如生出的兩翼,使得軍艦看起來更為威武壯觀。電影《怒海爭鋒》中有一幕法國軍艦追擊英國軍艦的鏡頭,為了提高航速,法艦便在輔助桁材上張掛起了輔助帆,氣勢懾人。由此不難想見,帶有輔助桁材設計的“揚武”,如果同時使用蒸汽、風帆動力,其航速之高在當時世界上足令人吃驚。

沿襲早期蒸汽巡洋艦的風格,“揚武”艦的艙面建築顯得較為簡單,除了艦首有類似首樓的錨作業平臺外,整個露天甲板呈開闊狀態,“艙面以上不另蓋房間,取其寬闊,便於演習槍炮”。錨作業平臺和前桅之間,兩舷各裝備一門160mm口徑威斯窩斯副炮,兩門副炮之間是起錨絞盤。

前桅之後不遠,安設著主炮、前部飛橋與煙囪、機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