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答答的寫了這封信來,想到上面可能隱約表達的情意,宋慶就覺得自己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彷彿回到了自己讀初一那一年,頭一次喜歡上了班裡的一位女同學,當時自己甚至都不知道這叫做戀愛,只覺得生活如此煎熬,卻又分外美好。
可當他見到送信人,親手拿到信的時候,所有的朦朧和愛意都在一瞬間被無情打碎了,來信的倒是跟他關係比較親密,但卻不是李婧兒姑娘,而是他那位在京城結下交情,後來的結拜三哥,關寧軍著名青年將領,白馬銀槍吳三桂……
這位三哥宋慶自然是有印象的,而且印象比起大哥魏勇,二哥田英都要深刻的多,畢竟這人名氣太大,某些不知道崇禎和李自成的可能都知道他,遺臭萬年真心不是說說而已,宋慶想忘記都難。
可他實在沒有想到,這位三哥能大老遠給他寫封信,看意思還是派手下親兵送過來的,那位親兵也很有素質,來了連口水都沒喝就走人了,回信的時候必然要好生誇獎一番,好歹讓人家回去也能受個賞。
吳三桂這封信很多,足足寫了快二十頁紙,讓宋慶懷疑這廝是不是也想做什麼儒將,打算從文事上頭跟自己比比看,這信絕大多數內容都只是些尋常問候,無非是京城一別,兄弟多日不見,甚是思念云云。
不過能夠在這個時代,收到這麼一封充滿了關懷,熱情洋溢的信件,宋慶還是很高興的,哪怕這人未來很有可能是個大漢奸,但好歹如今還是抵抗後金的好漢,又是自己結拜兄長,能夠想著給自己寫封信來,足見其還是很有心的。
要知道結拜之後,宋慶自己都沒當回事,當時也只是胡亂磕個頭罷了,回了徐州諸事纏身,哪裡還能記得當日在京城還結拜了三個兄弟,可吳三桂同樣也是忙人,還能想到這一點,哪怕就是有意為之,也能看出他很會做人。
人家這麼會做人,宋慶當然不會等閒處之,一面看著信,一面開始打點腹稿,準備也回一封同樣充滿熱情的。
但當他開啟最後幾頁來,仔細看上幾行之後,立刻將其他心思都拋之腦後,因為信上內容叫他忽然想起來,有件影響力不亞於入衛京師,重要程度甚至要超過的大事件,已經緊鑼密鼓的拉開了帷幕。
那就是大淩河之戰。
第二百五十二章 重鑄堅城
大明崇禎四年,後金天聰五年七月二十七到十一月初九日,由後金皇太極率領的五萬軍隊,進攻明軍遼西大淩河城的戰爭,就是明末非常有名的大淩河之戰。
在這場戰爭之中,後金將圍城、和談、攻堅、打援相結合,獲得戰略性的勝利,大明則遭到戰略性的失敗,戰後明軍在關外的精銳已不復存在,加速了明亡清興的歷史程序,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圍城打援、亦戰亦款的成功戰例。
這就是宋慶對於大淩河之戰的瞭解,他只知道這一仗打的非常慘烈,關寧軍損失慘重,趕去赴援的川軍更是全軍覆沒,哪怕是打贏了的後金損失同樣不小,算是個名副其實的絞肉機戰役。
雖說這仗還沒有真正開打,吳三桂信中也只是提到說孫承宗要重鑄大淩河城,現在還都在籌備階段,可宋慶卻很敏銳的想到了這事,因為大淩河之戰就是從孫承宗築城開始的,跟著就是一連串的大動作。
孫承宗其人,宋慶自然是熟悉的,畢竟入京勤王最後倆月基本上就跟著人家混,對這位老督師也非常尊重,同樣知道他在之後不久就回了遼東,再任薊遼督師,基本上把袁崇煥留下的爛攤子重新撿了起來。
再任薊遼督師後,孫承宗被迫重築大淩河城,畢竟這地方太過要命,既是橋頭堡,又是防禦重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幾乎就是遼東,北直隸和蒙古交匯之處,離著瀋陽八百多里,離著京城七百多里,可以說對兩邊都有極大作用和極大危害。這種地方皇太極根本不可能任憑明軍築起城池來,明軍同樣也是不會輕易放棄,袁崇煥時代其實就試過幾次,但最終都沒能成行,此時孫承宗重新把差事撿起來。其本意無非是想鞏固一下。估計自己最初時候都沒想到會出那麼大事。
到了七月份的時候,各項準備工作完全,明軍開始動工。沒多久後金便殺了過來,此時大淩河城牆剛剛修完,雉堞僅修完一半,後金突然兵歸城下,並於當天開始圍城,明軍倉促閉門拒戰。
孫承宗得到訊息,立刻跑去錦州,讓吳襄和宗偉前往營救,偏偏寧遠巡撫邱禾嘉不知是個什麼意思。屢次拖延出證日期,吳襄跟宗偉倆人關係還特別差,幾乎到了當面爭執,就差拔刀子動手的地步,在長山被人家打得大敗。
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