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君集最初還狡辯,但太子、賀蘭楚石等人證及書信等等物證俱在,最終辭窮服罪。
太宗臨朝,對百官講,侯君集於國家未安之時有大功,我想活其一命。但謀反是封建社會不可饒恕的大罪,群臣爭進,都講:“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必誅之以明大法。”
無奈,太宗又回到私室,對跪伏於地的侯君集講:“與公永別了,從今而後,以君之故,我不忍覆上凌煙閣!”言畢,皇帝唏噓泣下,痛哭不止。君集也自投於地,泣不能起。
讀各類唐朝史書,此情此景,均可感覺唐太宗的真性情感人之處,透過千年煙雲,仍可想見李世民身為帝王之尊,當其時也,肯定沒有一絲矯飾做作,他一定是回憶起這位勳臣與他自己年青時代的豪情友誼,想起連騎衝殺,攻城掠城的浴血艱難,加之故人病死、被殺無數,至此廖廖,不能不悽然傷情。
按刑法,侯君集被斬於四達通衢。這位大將臨刑之時,容色不改,對監刑將軍說:“君集我怎能真反呢,是蹉跌至此啊!念我為唐家大將破滅二國(高昌國以及與李靖一起滅的吐谷渾),還是有微功可陳。為我對陛下講一聲,留下我一個兒子活著以守祭祀。”(謀反應誅滿門)監斬官馳奏,特詔原其妻及一子,徒於嶺南。
助定奇策 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張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投歸,後為尉遲敬德等人薦於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占卜的人燒龜甲卜吉兇,張公瑾恰巧從外而入,拿起龜甲扔在地上,進言道:“凡行卜籤,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在應該舉事不疑,用得著卜卦嗎?如果卜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於玄武門之外,成為李世民日後登基的關鍵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其黨羽進攻玄武門,張公瑾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不久,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諡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驍勇虎臣 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俗諺,中國人耳熟能詳。估計提起程知節,除研究歷史的學者以外,肯定會出現許多茫茫然的臉,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位程知節是誰。所以,通俗演義小說的民間力量,可以把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塗改(或美化或醜化)得與本來全非。
程知節,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他年青時就驍勇異常,善於馬上擊槊。隋末四海鼎沸,大亂之中,程咬金聚數百徒眾,捍衛鄉里。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為內軍驃騎。當時李密簡選八千名勇敢異於常人的兵士,以四驃騎統領,號為內軍,程咬金即四驃騎之一。李密常對人講,“此八千人可當百萬軍”。
李密與王世充交戰時,程咬金領內馬軍與李密在北邙山指揮。王世充率眾猛攻單雄信統領的外馬軍(單雄信也是隋唐之際大名鼎鼎的好漢),李密見狀就命程咬金與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也是勇猛騎將,先行衝陣,行到中間被流矢所中,滾落馬下。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騎先行,擊殺敵人,王世充那些爭前想斬大將人頭的兵士望之披靡。程咬金下馬把受重傷的裴行儼抱上馬,兩個人騎一匹馬往回走。王世充又派騎兵追擊,由於馬上還有裴行儼這名傷員,程咬金的動作不如平時靈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估計不是胸部等致命處),這位大英雄牙關緊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斷,順手一帶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斬其頭,後面追騎大駭,誰都不敢再近前,最終兩個人平安歸營。(裴行儼就是《隋唐演義》中第三條好漢裴元慶的原型。正史中,他勇猛善戰,號“萬人敵”,降於王世充後,心有不甘,想行刺未成,被王世充所殺。)
李密與王世充大小近百戰,勝多敗少,但洛水之戰大敗,敗投李淵。程咬金、單雄信、秦叔寶等人不得已,歸於王世充。
這位隋煬帝寵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梟雄對這幾位大將“接遇甚厚”,很希望他們幫助自己掃平天下。相處沒多久,程咬金就對秦叔寶說:“王世充器量淺狹,平時胡亂妄語,喜歡詛咒發誓,迷信神怪,簡直就是個跳大神的老孃們兒,根本不是撥亂濟世之主!”(此外,據筆者估計,王世充是胡人後代,長相很像李金斗,沒有人君之貌,也是眾將不附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