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的影響,沒了大面積旱災水災,即使糧食略有不足,加上些別的東西,總歸是餓不死人的。
若是西門子、諾貝爾等人,能順利的帶回化肥的大規模生產方法。那大清糧食的自給,一兩年之內。就能勉強辦到。
歐洲的種植技術,米利堅的種植莊園模式,西山和明湖也在慢慢的整理之中,雲貴川藏所屬的西南一帶的大牲口,也在陸續的往外走,尚算先進的畜牧養殖技術,足以在三五年之內,讓整個大清的牲畜數量,連年翻番,三五年之後,待這些大牲畜可以用於耕作了,那可以節省出來的人力也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量。
勉強可以連通魯豫甘陝的黃河水道,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快貨物的流轉,以及減少運輸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若是西北、華北、華中平原一帶的鐵路網能建成的話,可以節省的人力數量,也是可怖的。
用水渠、化肥保糧增產,用牲畜、運河、鐵路節省人力,那整個大清,可以閒置出來的壯勞力,將是以千萬來計數的,礦場、工廠、軍隊,都不足以消耗掉這批壯勞力,那楊猛也就有了對外大舉移民的基礎。
但是,這些都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即將到來的京津一戰的勝利,一旦京津一戰敗了,後果也是極為恐怖的,有了沙俄傭兵的參與,一旦此戰敗了,不僅京津不報,直魯熱河也難保,東三省更是沙俄的囊中之物。
這次戰爭,英法俄三國或許覺得自己投入了足夠的籌碼,楊猛這邊何嘗不是呢?與南方相比,北方更不容易受到攻擊,楊猛選擇在北方開戰,一是地利、二是天時、三是人和,但有了這些,楊猛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一旦此戰失敗,北方不保,相對於北方,更容易被攻陷的南方也就不保了,京津一戰,如果一敗塗地的話,那大清就是第二個印度,屬國一樣的殖民地啊!
四萬萬百姓也是財富啊!幾年十幾年下來,大清還會剩下多少人?英吉利又會用大清百姓的生命,創造多少財富呢?
京津一戰絕不能敗,一旦敗了,楊猛是沒有退路可走的,死再多的人,楊猛也要保證京津一戰不敗!
勝利或許有難度,但用人口填出一個不敗之局,楊猛還是有十足把握的。
天時地利人和,在京津一帶,楊猛都是佔有的,這是國戰,楊猛之前的手段也用上了,人和自然是不在話下的。
天時,開戰之時,必將是京津一帶最為寒冷的時候,即使歐洲人習慣了寒冷,但寒冷條件下作戰,即使是精銳的老兵,也難以發揮出相應的戰力,楊猛這邊的新軍和民團,雖然都是新兵,雖說也會受寒冷的影響,但寒冷可以拉低雙方的兵員素質差距,在兵員素質上強過經歷過戰爭的歐洲老兵,楊猛之前也沒有這樣的想法。
只要韋駝子的新軍,能在初戰之中,站住了腳跟,那此戰即使不利,也是個爛攤子,大清與英法俄四方的爛攤子,而戰爭在京津一帶拖延下去,最終勝利的只能是大清了。
地利,一是楊猛這邊對京津一帶地形的熟悉,大清的閉關鎖國,也就有這一點好處了,對於大清的地形,英法俄或許有些瞭解,但那都是外圍的,一旦深入京津之後,那裡的地形就需要提前偵察了,臨時偵察,細緻是保證不了的,不細緻就有漏洞,有漏洞就是弱點就是戰機。
這第二就是交通的便利,大運河可以連通直魯直到江南、西南,有了駁船有了大運河。江南、西南一帶的兵力。之多半月時間。就能投入戰鬥,有了大運河,楊猛就能源源不斷的從江南、西南,調集兵力、徵集糧食,這大運河是京津一戰絕對主力的後勤通道。
西北一帶,也是連通京津的,還有蒙古、東三省,幾乎全國之力。都能聚集於京津一帶,就地利來說,英法打的是區域性戰爭,而楊猛打的是國戰,這對戰爭來說,無疑是勝利的有利保證。
天時、地利、人和,楊猛都佔了,但這些對他來說,還是有些不足夠的,大清。再怎麼說也是落後的,雖然有了優於英法聯軍的德萊賽後裝槍。但對於火器和槍械的應用,即便是久經磨礪的新軍,也是落後於歐美各國的。
歐美的火槍、火炮已經使用了數百年,之間沒有間斷過,而從前明到大清,康雍乾三世,對於火器的運用卻是以扼殺為主的,在歐洲,或許小孩子也知道怎麼使用火槍,但在大清,在京師外面的五大營之中,許多士兵,對於火槍依舊陌生,在他們眼裡,火槍還是不若大刀片的,這就是差距,運用上的差距。
一旦戰爭開始,許多時候,對於火器的靈活運用,將決定一場區域性戰爭的勝敗,一敗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