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午後,陽光灑滿江面,潘崇徹率領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地乘坐戰船,向兩百里外的清遠城進發。江面上,戰船密佈,宛如一條巨龍在水中蜿蜒前行。只有數千騎兵在岸邊奔跑,與戰船保持同步,形成了一幅壯觀的畫面。
清遠城與賀江口之間有水路相連,這為將士們省去了長途跋涉的艱辛。兩日後,大軍順利抵達清遠城外,在河灘渡口登陸。
蘇宸早已提前得到訊息,他親自帶人來到河灘渡口迎接。這不僅是對潘崇徹和這些降軍的尊重,更是他求才若渴的體現。
當潘崇徹率領數十個都統、都虞侯等人來到蘇宸面前時,他們紛紛單膝跪地,向蘇宸行禮。
“降將潘崇徹,拜見蘇統帥!”潘崇徹的聲音洪亮,充滿了敬意。
蘇宸見狀,連忙上前扶起潘崇徹,微笑著說道:“潘將軍快快請起。我在唐國時候,就聽過你的威名和事蹟,對你早有相見之心。今日終於如願相見,實在是令人高興。”
潘崇徹起身,細細打量著眼前的蘇宸。只見蘇宸年僅二十四五歲,面目清秀,眼神卻炯炯有神,面色鎮定自若。再加上他的寫詩詞才氣和攝政王的權勢,讓人不禁感嘆:真是英雄出少年!
從蘇宸的身上,潘崇徹彷彿看到了唐朝開國時的李世民。同樣年紀輕輕,卻能統領三軍,替父打天下。最後被封為秦王,平定河北,統一天下,最終登基為帝,成為天下共主。想到這裡,潘崇徹心中不禁對蘇宸充滿了敬意和期待。
他謙虛地說道:“蘇帥過獎了,潘某不才,日後加入吳國,定當竭盡全力,為國效力。”
蘇宸聞言,笑容可掬地說道:“一定會的!潘將軍文武雙全,吳國正是用人之際,求賢若渴。能得潘將軍助力,日後平定天下,必然有所增益。”
蘇宸對潘崇徹的誇讚之詞,讓歸降的將軍們心裡都感到十分舒服。他們知道,蘇宸對潘崇徹的尊敬,也就是對他們的尊敬。他們現在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
“潘將軍帶兵舟車勞頓,實在辛苦。先讓將士們安營紮寨,好好休息一番。今日為了歡迎大家,我特命三軍犒賞,宰牛殺羊,讓大家好好改善一頓。”蘇宸體貼地說道,臉上洋溢著真誠的笑容。
“全聽蘇帥安排!”潘崇徹很識趣地應承下來,全盤接受了蘇宸的安排。
他知道,在這個時候,自己不會蠢得當面提反對意見。歸順之後,他就是蘇宸的屬下了,一切都要聽從蘇宸這個統帥的安排。
………
潘崇徹歸降吳軍的訊息傳回了興王府,朝廷上下震驚,劉鋹更是氣得暴跳如雷。
“這個叛徒,賣國求榮,朕看錯了潘崇徹!”
劉鋹在金鑾殿上失態,氣急敗壞,破口大罵起來。
殿內的文官武將有的跟著附和臭罵,但更多人還是保持緘默,心如死灰。
最後的底牌,如同救命稻草一般的南漢戰神潘崇徹,連他都投降了吳軍,那南漢的命運,幾乎意見註定要滅亡了。
興王府只有三萬禁軍,而且是那種長期不打仗的繡花枕頭,平時都是看守宮門、城門,對付城內百姓,雖然穿戴的全副武裝,是所有軍中最豪華的,但沒有過實戰,真守城打仗起來,不一定好用。
許多文官武將心知肚明,南漢快完了,面前這個暴跳如雷的皇帝,就要成為階下囚,等待他的,不是自己解決生命,就是等待被捉拿殺頭了。
或許像其它亡國之君還會有個善終,不至於馬上被殺,但劉鋹不同,他太昏庸無道了,吳國是否能留他一命,很難說。
因為劉鋹的昏暴在南漢歷史上絕對空前絕後,這貨長得體態豐滿、眉清目秀,而且頗具巧思、能言善辯,如果不做皇帝,做個匠人,一定有前途。
可是這貨在憑著劉晟長子身份登上南漢後主的寶座後,首先繼承了爺爺劉的刑殺基因,為了殺出新高度,這貨發揮聰明才智,別出心裁地整出了一大堆新刑罰,如火燒、水煮、上刀山、下劍叢等,甚至還很因地制宜地將罪犯丟入嶺南特有的象群中,以目睹罪犯被大象踩踏而死為樂。
他猜忌好殺,荒廢政務,苛捐雜稅猛於虎狼,給南漢百姓帶來太多的災難,此人身上罪業深重,亡國都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有些大臣心思很活,甚至覺得,南漢滅亡了,不是壞事,他們不用再陪著昏君演戲了,不用過著提心吊膽伴君如伴虎的日子,歸順了吳國,能做官就繼續做,不做官就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只要沒有惡名,總不至於落得個斬首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