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說“吃過粥”也就是悟了。既然已經悟了,那就請你把你的所謂悟也徹底捨棄吧!你只修行道就行了。切勿迷於道的解釋、含義、名稱,你只要身體力行,一刻不停地修心就行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即為真修行,否則,便毫無益處。
詩之靈感 不可言傳
詩思在灞陵橋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興在鏡湖曲邊,獨往時,山川自相映發。
灞陵橋上:灞陵橋在今西安市東,古人多在此送別。
林岫:林指山林,岫指峰巒。
浩然:廣大。
鏡湖:在浙江省紹興會稽山北麓。
詩的靈在寂寞的原野上出現,當文思湧出詩性奔發時,彷彿廣大的山林也感染了詩意;大自然的情趣充滿山水之間,當獨自漫步在湖邊時,清澈的水面倒映著層層山峰,那種景色真令人陶醉。
唐代鄭啟善詩,有人問他:“相國最近可有新作?”他答曰:“詩興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怎能得到?”是呀,離開大自然的薰陶,就難有如湧的詩興。莊子在《知北遊》中也說:“知道的人不說,說的人不知道,所以聖人施行的是不用言傳的教育。道不可能靠言傳來獲得,德不可能靠談話來達到。沒有偏愛是可以有所作為的,講求道義是可以虧損殘缺的,而禮儀的推行只是相互虛偽欺詐。所以說:‘失去了道而後能獲得德,失去了德而後能獲得仁,失去了仁而後能獲得義,失去了義而後能獲得禮。禮,乃是道的偽飾、亂的禍首。’所以說,‘體察道的人每天都得清除偽飾,清除而又再清除以至達到無為的境界,到達無所作為的境界也就沒有什麼可以作為的人。’如今你已對外物有所作為,想要再返回根本,不是很困難嗎!假如容易改變而回歸根本,恐怕只有得道的人啊!”
春為幻境 秋見真吾
鶯花茂而山濃谷豔,總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見天地之真吾。
幻境:虛空之境,比喻世事。
水木落:水指泉水,秋天時節,天氣乾燥,山水乾涸,樹葉凋落。
真吾:我本來的面目。朱熹《四時讀書樂》中也說:“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我亦見真吾。”
春天一到百花盛開百鳥齊鳴,即為山谷憑添了無限迷人景色,然而這種鳥語花香的豔麗風光,只不過是大自然的一種幻象;秋天一到泉水乾涸樹葉凋落,山澗中的石頭呈現乾枯狀態,然而這種山川的一片荒涼,才正好能看見天地的本來面貌。
金聖嘆在《臨江仙》一詞中嘆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再看《列子·天瑞》篇中的描述:
虹霓呀,雲霧呀,風雨呀,四季呀,這些是氣候在天空積聚所形成的現象。山嶽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這些是有形之物聚積於地所形成的。知道是氣體的積聚,知道是土塊的積聚,為什麼說它不會壞?天和地是宇宙中的小東西,還有最大的物體,難得窮究,難得透徹,本來如此;難得推測,難得了解,也本來如此。憂愁它會壞的,難免憂愁得太遠;認為它不會壞的,也未必正確。天和地不會不壞,總有一天會壞,碰到要壞的時候,怎麼不憂愁呢?列子聽了笑著說:“說天地會壞是荒謬,說天地不會壞的也荒謬。會壞和不會壞是我所不知道的。縱使這樣,壞是一種可能,不會壞也是一種可能,所以活著不知道死亡是什麼情況,死者又不知活著的情況,出生不知終結,終結不知開始。會壞和不會壞,我何必放在心裡呢?”
自然真趣 恬靜中得
風花之瀟灑,雪月之空清,惟靜者為之主;水木之榮枯,竹石之消長,獨閒者操其柄。
瀟灑:飄然自在無拘束。
權:秤錘,引申為計量得失。
清風下的花朵隨風搖曳顯得特別飄然灑脫,雪夜中的月光逐雲輝映,形影顯得特別明朗清寧,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享受這種怡人的景色;樹木的茂盛與枯萎,竹子和石頭的消失與生長,只有閒情逸致的人才能掌握其變化規律。
大自然的“風花”、“雪月”亦可給人恬靜的心境,恬靜的心境又可增進自己的智慧,智慧增進以後不外用,又用自己的智慧來促進自己心境的恬靜。智慧與恬靜交相涵養促進,和順之氣便從本性中流露出來。真正的智者從來不嘰嘰喳喳地表現自己,讓自己智慧的鋒芒外露。那些沒有智慧的人成天鬧哄哄的,大叫大嚷地表現自己,生怕一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