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的味道更加美味。至清末,三鳳橋肉骨頭與無錫清水油麵筋、惠山泥阿福一同成為無錫的三大名產而名聲大噪。

三鳳橋的肉骨頭首先講究選料精細,其原料為無錫出產的細皮白肉的豬大排和方肉,肉質細嫩,入鍋一煮即熟;其次選用純黃豆制的醬油、上品老酒、糖等為調料,量大味足。烹製的時候,則加入一定比例的方肉與排骨同煮,以肉汁滋潤;煮熟後,不僅肉鬆骨酥,鮮味濃郁,而且鮮中帶甜,異常入味,食之滿口留香。在無錫,無論老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吃肉骨頭,將其當作節日宴會必備之佳餚。

不知從何時起,街上突然冒出許許多多“骨頭居”。原以為是無錫派系,品嚐之後才知並非如此。一次與朋友到酒店吃飯,一進門先看見牆上貼著許多“肉骨頭”廣告。輪到我點菜,便點了一大盤,請示朋友,朋友有些猶豫地點了點頭,便感到有些奇怪。骨頭最後上的桌,一看跟座小山似的,並非豬排,而是“棒子骨”,被斬成一段一段,骨結有拳頭大小。味道尚好,只是肉太少,彷彿剔肉時剔剩的。舉著這麼大一塊,翻過來覆過去舔食一遍,肉沒吃著,倒蹭了滿手滿嘴的油膩,餐巾也擦不去。吃完肉我自覺納悶:不會這麼簡單吧,是否還有別的名堂。這時想起骨頭髓腔內還有點骨髓,便捧起一根,正準備把嘴對上去吸吮,朋友卻遞過一根吸管來,原來上菜時便配了吸管,於是大家“哧溜哧溜”一陣猛吸。吃完,我才知道點菜時朋友因何猶豫了——本來吃炒菜時大家都正正經經,一副斯文相,等啃起骨頭來,卻不得不原形畢露,吃相甚是不雅。大庭廣眾之下,怎麼說也有幾分尷尬。

這種“敲骨吸髓”的吃法大概是從無錫肉骨頭派生出來的吧。其創新意識以及骨頭味道都值得嘉許,我只不過覺得這種吃法不適合引入酒店,倒適合在家中獨享。

“割不正不食。”不獨是君子之禮儀,也是食用方便的需要。

鎮江水晶餚肉(圖)

古人云:“五味調和百味香。”中國烹飪歷來講究調味,認為善於調和各種味道,使之相濟相和,才能達到美食的最高境界。同時古人又認為調和五味是一件非常微妙玄通之事,並不容易做到。《呂氏春秋·本味》說:“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普通人品嚐菜餚時,常常為廚師的精湛技藝所歎服,為菜味的美妙豐富所詫異,以至吃過一次,而終生難以忘懷。

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菜餚有許多,這些菜餚的發明,大多來自廚師的聰明才智和對烹飪技藝淋漓盡致的發揮。但也有很多來自大自然的點悟與恩賜,甚至,有的是由於人們誤打誤撞,操作錯誤所致。江蘇有道風味名菜叫水晶餚肉,又稱鎮江餚肉,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味道芳香鮮潤,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這道風味獨特的菜餚便產生於一個錯誤。

相傳,三百多年前,鎮江酒海街有一家小酒店,一天店主買回來幾隻豬蹄,預備過幾天煮吃,因天氣悶熱怕變質,就想先用鹽醃製一下,誰知誤將一包硝撒了進去。硝是妻子買來給父親做鞭炮用的。第二天,妻子到處找硝,店主才發覺犯了錯,連忙開啟缸蓋子看,卻發現不但肉質未變,豬蹄反而肉質硬結,色澤紅潤鮮豔。夫妻倆擔心有毒,為了去除硝味,反覆用清水浸泡,再於沸水中焯,多次換水。看看差不多了,便加蔥、姜、花椒、茴香等調料放入鍋中燜煮,過了不久,鍋中的豬蹄散發出誘人的香氣。香氣飄到街上,引來鄰居品嚐,吃過後大家都覺得滋味非常鮮美,遠過於一般的烹製。店主見眾人喜愛,從此便用這種方法制作豬蹄,不久名聲就傳出去了。因為該菜餚的滷凍晶瑩剔透,明淨如水晶,人們便將它稱作“水晶餚肉”。

“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江肉食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這是一位食客品嚐之後的即席詠贊。水晶餚肉問世至今,讚譽自四面八方湧來,可謂名滿天下。鎮江人對它更是倍加喜愛,並且在鎮江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次張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請柬,請他去瑤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張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異的香味,仔細一看,原來是水晶餚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饞蟲撓心,便變成一個老頭買了一些,飽餐一頓,繼續上路。快到瑤池時,忽然對赴蟠桃宴沒了興趣,心想水晶餚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於是掉轉毛驢,打道回府了。

這個故事自然是杜撰無疑,但也可以看作一個比喻——水晶餚肉之美,足可讓神仙動心。水晶餚肉的烹製,在近幾十年中經名師不斷創新,加工方法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