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賦上也挺不錯啊,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就算比不上老子,總比別人家兒子強。可是偏偏曹操拖了好多年,明明211年就已經任命曹丕做五官中郎將,為宰相之副了,212年曹操得爵魏公,建立魏國,216年進位魏王,偏偏217年才正式立曹丕為魏王世子——當然具體的年份是勳並記不清。
由此可見,曹操並不認為曹丕是最合適的繼承人,要一直等到他寄予厚望的曹植原形畢露,感覺實在不靠譜,被迫放棄,才終於允許曹丕上位。究其根由,或許只是簡單的父子二人相性不合吧。
當然,或許還存在著另外一種可能性,即曹操注意到曹丕身邊圍繞著太多世家大族,生怕威脅到自家政權和寒門軍功貴族的利益,才一直猶豫要不要放棄曹丕。當然啦,此乃以後事倒推前者也,身在局中,曹操有沒有那麼明確的階層覺悟,還在未知之數。
總而言之,在原本的歷史上曹操貌似就不大喜歡曹丕,這條時間線上那就更加糟糕:一是曹昂尚在,二是曹植的不靠譜尚未完全暴露,三是……還有一個曹衝哪!在原本歷史上,曹衝夭折後,曹丕去勸慰曹操,曹操就明確說了:“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後來曹丕自己也說:“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在這條時間線上,曹衝得以安然成年,且他雖然曾經設謀陷害曹昂,曹操也並無嚴責,只是與諸王一般,把他趕去封地而已——可見寵信並未完全衰退。
所以曹丕這個太子之位得來僥倖,根基並不牢固,這也正是他急著要培植黨羽的緣由所在——只可惜把事情徹底給搞砸了。
當然這一切,都不必要向桓範透露,是勳只是說:“諸王並得聖寵,故群臣諫使之國也。”
桓元則點點頭,壓低聲音對是勳說,我總覺得此事有一幕後黑手,想要藉機打擊太子的威信,敗壞太子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大膽揣測,必諸王之一也——大致可以排除掉曹昂,其他三個卻都跑不了。但是僅僅靠這件事,並不足以扳倒太子,等到事態平息以後,時間也能洗掉太子身上各種汙點。所以對方一定還有後手,將在短時間內陸續發動——除非這幕後黑手是任城王曹彰,死人當然做不出什麼事來啦。
只是——“民間皆傳,任城王乃為毒殺,有諸?”(未完待續。)
第五章、府中密議
桓元則號為“智囊”,當然不可能整日枯坐書齋,便能“書生不出門,而知天下事”。其實他這類人主要的過人之處固然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此長必須建立在能夠廣泛地蒐集情報,敏銳地發現其中癥結的基礎上。即以當日才入洛陽時論,廉昭光問了一句前面為什麼那麼多人,桓範卻一定要問清楚,殺的都是些什麼人,因何罪過而被刑,完了還打算扯著廉昭擠進人群去瞧瞧熱鬧。
所以他雖然遠離朝局,對於民間各種傳言卻並不陌生——再加上家鄉龍亢也是中州要地,又瀕臨東都譙城,並不算什麼鄉下地方——由此才能靠一些直覺和分析,得到是勳青睞。
所以如今他問:“民間皆傳,任城王乃為毒殺,有諸?”是勳眉頭微皺,卻不回答,桓範就把所聽聞的合盤托出。他說有謠言紛傳,說任城王是中毒而死的;還有謠言說,太子在皇帝西征以後,即替換了東方各藩不少官員,以充自家耳目,監視諸王舉動。故此:“或雲任城王實為太子所使人毒殺也!”
其實曹彰之死,已經可以基本確定是中了毒——張仲景都去瞧過屍體了,以他的水平,當世幾人可以在病理、毒理上瞞得過去?但對於皇家來說,此為絕對的醜聞,故此尚且秘而不宣,就連朝廷重臣也未必清楚。曹操當然是知道的,曹丕也得到了奏報,是氏父子則是透過盧洪密傳訊息,方知其中曲直。
不僅僅曹彰被毒殺。曹衝也確實食物中毒。幸虧發現得早。吃藥催吐,這才搶回了一條小命。還有一個鄄城王曹植,雖然未曾中毒,但飲食中也有被下毒的跡象……可以說除了遠在西陲的榆中王曹昂,一個都沒能跑得了。
校事仍在繼續調查此事,搜尋毒藥的來源,但就目前而言,並無明確的線索。向曹彰獻茶的宦者。很快就在曹彰薨逝的混亂中消失無蹤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曹衝、曹植方面,校事密捕數人,嚴刑拷打,卻始終揪不出來幕後黑手。
在這種情況下,民間倒已有謠言傳佈……熟知內情的是氏父子就此可以斷定,此事必非曹丕所為,而是有人想要栽贓他!然而二人對視一眼,卻暫時都不表態。等著桓元則繼續分析下去。
根據桓範的猜測,馬齊也並非臨時起意。貪墨軍糧,很可能是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