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趕回來,也不知道是操勞過度呢,還是傷心龐統之死,竟然病倒了;甘寧留著鎮守巴中了……還有誰夠猛,能夠跟張飛搭檔呢?正在躊躇,卻有一將出列請令:“兒請與張將軍共斷後也。”
劉備定睛一瞧,此人年方弱冠,生得虎背熊腰,英姿勃發,正乃自家養子劉封是也。這個劉封本來姓竇(後史誤為寇),乃東漢外戚竇瑰後裔,漢和帝永元五年,竇瑰徙封羅侯,一族乃遷至長沙郡羅縣,永元十年被梁氏所逼自殺,爵除。劉備在荊州的時候,結識了竇封母舅劉某,相交默契,正好那時候還沒兒子,於是便收竇封為養子,改名劉封。
在原本的歷史上,劉備隨即就得了一個親生兒子,起名劉禪——劉封從此與繼嗣無緣。可是在這條時間線上,劉禪的親孃甘氏輾轉跟了是勳了,劉備的側室麋氏則于歸是寬——總之劉備在徐州的時候,沒能撈到一個名女人。具體劉備正室是誰,還有幾名側室,暫且不論,總之也都在顛沛流離中死的死,散的散啦,要等入蜀以後,才迎娶了劉瑁的未亡人、吳懿之妹吳氏為妻,稱帝后即冊封吳氏為皇后。
在任何一條時間線上,這位吳皇后都沒有生育,劉備入蜀後多納側室,總共生下兩名庶子,一名劉禪,一名劉永——在原本的時間線上,可能是劉永和劉理,小阿斗根本沒機會投胎。
本來若劉禪為甘夫人所生,雖然亦不算嫡子,但甘夫人深受劉備寵愛,在無正室的情況下常攝內事,可謂“孺子”(貴妾),按照漢律,嫡子之下即為孺子之子,估計劉封跟他沒得爭;可是如今的劉禪之母並不尊貴,因而跟養子劉封就法理上而言,距離拉得相當近,那麼若按長幼論,劉封同樣有機會當上太子,就看劉備本人如何抉擇罷了。只是劉備始終拖著不肯立嗣,嘴裡說吳皇后年輕,還有可能生育嘛,所生嫡子,合繼大統,其實是想把非自家親骨血的劉封排除在繼承體系之外。
劉封對此自然是心知肚明,因此想要建立赫赫武勳,從而在文臣武將之中贏得更多的支持者,他好謀奪太子之位。這回率軍斷後自然要冒相當大的風險,但風險越大,收益也可能越大呀,我要是立此大功,再趁機跟張飛搞好了關係,那老爹還能不認真考慮我嗎?
因此排眾而出,執意請令,說:“父有難而兒不能救者,豈為人乎?”用孝道的大道理給自己此行塗抹正義色彩。劉備無奈之下,只得應允——劉封雖然年輕,但確實能打啊,很難找出比他更靠譜的斷後之將來啦。
蜀軍主力匆匆渡渭,直向褒斜谷口而來,可是前鋒才剛入谷,于禁就率兵趕到了——劉備心說好險,若無宗瑋齎來法孝直之書,我但凡慢得一步,被魏軍堵住谷口,恐怕就要埋骨在這渭水岸邊啦!他本能地忽略了,其實黃權已經勸他退兵好幾回了……
臨該打仗,劉備想起黃權來了,即命之以敵于禁,掩護大軍撤退。黃權就問了,說我打退敵軍以後,是直接跟著您返回漢中去啊,還是留在谷口,策應張將軍和令公子啊?劉備回答說:“候益德歸,即可並歸也。”你得策應張飛撤退,至於劉封……我可沒提啊,你瞧著辦。
黃權倚山而陣,于禁所部遠來疲憊,他又並非鬥將,連衝了好幾回都衝不過去,劉備遂得以順利撤出關中。
再說曹操與曹真等會師一處,直取槐裡,到得城下一瞧,只見旌旗招展,卻無人聲。沮授揚鞭指道:“此必空城也,敵已颺矣。”曹操不信,遣呂蒙率軍攻城,果然已不見了蜀軍蹤影——張飛趁著昨晚月昏星暗,早就已經跑遠啦。
曹操乃使曹洪為先導,一路疾追,再至武功。曹洪瞧城上跟槐裡一樣,也是光見旌幟,並無人影,不禁笑道:“沮子輔所料不差,劉備已渡渭而南,欲歸漢中去也,但期於文則能於谷口阻之。”下令進城,稍加歇息,便可銜尾而追,爭取跟于禁前後夾擊,生擒劉備,以消天下之禍!
既然是空城,那也就懶得造雲梯了,直接遣士卒以繩索登城而上,隨即下來啟閂開門,迎接曹洪進入。可是曹洪才剛策馬進入甕城,忽聽城中一陣鼓響,伏兵四起,箭如雨下。曹子廉驚慌而走,但見北有張飛,南有劉封,各率兵馬沿著城牆便左右包抄過來。
曹洪雖勇,終究促起不意,又不知敵軍有多少兵馬,被迫率軍狼狽而逃。張飛、劉封等從後追擊,殺傷甚眾,並且一口氣就趕及了曹軍主力。曹操也壓根兒沒想到會遭逢敵軍,更沒料到曹洪直接就敗下來了,所部還是行軍佇列,又被敗兵一衝,幾乎勒束不住。只好被迫退上渭水岸邊的一處高阜,招呼各軍層層圍繞,以遏敵勢。
但見蜀軍在遠處縱橫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