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衡……選擇。他是該把這些錢塞到床墊裡呢,還是投資再建一家微軟呢,或是撥給他的慈善基金?他的選擇可能和你迥然不同,但有一點和你一樣,就是他也得面對稀缺性的問題。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看到,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會澄清節約的過程,以及在稀缺性造成的約束之下的選擇行為。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也澄清了很多重要而令人困惑的群體合作。如果說個體經濟行為的核心問題是稀缺性,那麼群體經濟合作的核心問題就是存在大量互不相同甚至互不相容的個人計劃。我們透過節約解決稀缺問題。我們需要千千萬萬素不相識的人的合作,這是事實,我們透過參與協作過程來達到這個目標。城市交通的例子能同時說明這兩個方面。當上班族規劃行駛路線、考慮何時併線、決定綠燈變黃燈時該加速還是減速時,他們是在節約時間。而當他們在特定情況下作出他們認為最好的決定時,他們是在作選擇。他們的行為透過一個過程得到協調,這個過程本身並不僅僅是所有人的行為的簡單總和。沒有人(也沒有一箇中央交通排程員!)能透過群體合作來控制這個過程,然而這個過程卻能協調全部個人決策。儘管這個過程並不完美,但大多數人還是能成功地抵達目的地。
這就使得我們思考無意的結果這一觀念。每個人都想到達各自的目的地,一路上都要不斷作決定,都在路上與他人進行協作。但是,沒有人計劃過交通的總體流量。這一點不是哪一個人能控制的。就算有一個虛擬的中央交通排程員,也不可能透過詳細指示每個人該怎麼做來保證有序的交通。人們〃不過是在開車〃,他們無意的結果呈現為複雜的路況。很多時候,人們會問:〃這種有序的情形是如何成為人們在各自追求自身利益同時所產生的副產品的呢?〃正是這類問題的提出,激發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在現代工業社會中,專業化程度已經很高,人們的節約行為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專業化(或者按照亞當·斯密的提法叫做勞動分工)是增加產出的必要條件,而產出的增長在近幾個世紀又使得〃國民財富〃得以增長。但是,沒有協作的專業化是通向混亂之路,而不是通向財富之路。人們只是按照自己的資源和能力,根據自己特定的計劃追逐一己之利,與此同時,對旁人的利益、資源和能力幾乎一無所知,而每個人自己的計劃的成功又有賴於與旁人的合作,這樣做能成功嗎?
←虹←橋書←吧←。
第5節:經濟學的思維方式(3)
在回答這個問題或是解釋亞當·斯密所謂的商業社會的神秘運轉的時候,經濟學理論常顯得頗具啟發性。斯密在《國富論》的開頭寫道:
分工一經完全確立,一個人自己勞動的生產物,便只能滿足自己慾望的極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慾望,須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餘勞動生產物,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餘部分來滿足。於是,一切人都要依賴交換而生活,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為商人,而社會本身,嚴格地說,也成為商業社會。*
在這樣的社會里,每個人的生存都依賴於專業化和交換,成功的協作是一項特別複雜的任務。想想看,為了你今天吃好一頓早飯,有多少活動要進行精密的協作。你早上吃的麥片和麵包要經過生產、加工、運輸、分銷等若干環節,農民、卡車司機、建築工人、銀行經理、超市收銀員只是在這些環節中付出勞動的人當中的少數幾個。(繼續往下想,事情就更不可思議了:礦工採掘鐵礦石鍊鋼,鋼材製造卡車,卡車拉磚,用磚蓋廠房,工廠生產拖拉機,拖拉機用來收麥子。關於生產農民使用的拖拉機,我們就可以寫整整一本書來談論其中涉及的無數個人和組織。)這些人怎麼就會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正好做了適當的事呢?經濟學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並從中逐漸成長起來。人們一談到〃經濟〃,多數人腦子裡想到的可能就是商業社會。近年來,儘管經濟學經歷了帝國主義式的奇遇,它仍然能卓有成效地解釋商業社會的運作。
1。5 透過互相調節進行合作
經濟學理論主張,人們在追逐自身利益過程中的節約行為為他人創造了多種選擇機會,社會協作是對群體合作過程中產生的不斷變動的淨利益之持續的互相調節過程。這是個很抽象的論斷。我們不妨再回到交通的例子,這樣可以使上面的論斷形象一些。
設想一條雙向四車道的高速公路,所有入口和出口都在右邊。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擠在最右邊的車道呢?既然必須從右邊上高速,還得從右邊下高速,為什麼有些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