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先從這幾方面著手,找出原因,及時清除原因,這樣,小寶寶就會停止哭鬧。
“病理性”哭鬧就是指由疾病引起的哭鬧,如發生口腔潰瘍、腸套疊、鼻塞、頭痛等,當寶寶是由於疾病原因而導致哭鬧時,在寶寶哭的同時,還有一些明顯的體徵,如:口腔潰瘍引起的哭鬧,往往發生在吃奶或進食時。如果是因為腸套疊引起哭鬧,則會有劇烈的哭鬧,面色蒼白、嘔吐、排出果醬樣大便等體徵。而頭痛引起哭鬧則可能會出現如發熱等體徵,腦膜炎時則可能出現一陣陣的尖聲哭叫。當然其他的一些病症引起哭鬧都會有特殊的體徵表現,只要父母細心觀察,會找到原因的,這裡不再一一介紹。
不過,需說明的是,無論是“生理性”哭鬧的嬰兒,還是“病理性”哭鬧的嬰兒,只要有不同尋常的表現,都要認真對待,尤其是出現哭鬧不止或是明顯體徵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及時處理,以避免發生嚴重的後果,並且找到原因後,對症下藥,則也會減少寶寶的哭鬧聲。
平常生活中,如果寶寶哭鬧,這裡說的是除開病理性的哭鬧,也可以透過一些有效的方法來安撫寶寶,如給寶寶放一些歡快的、愉悅的音樂(若寶寶變得不安,就關掉音樂使他安靜下來),或是擁抱寶寶走走玩玩等等,這樣做也會讓寶寶平靜下來,減少哭鬧。
1~3個月:讓寶寶感受到最初的愛和溫暖(10)
?外出
空氣、陽光是大自然的恩賜,充分利用空氣、陽光鍛鍊身體,能增強寶寶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增強體質,提高抗病力。
寶寶1個月以後,無論春夏秋冬,只要是風和日麗的天氣,都可把寶寶帶到室外多曬太陽,享受陽光的直接照射,尤其是陽光紫外線的直接照射,能使人體面板中的維生素D3原轉變成維生素D3,而維生素D3是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最重要的是維生素D是促進寶寶體內鈣質吸收的營養物質,而一旦寶寶缺鈣較重會導致佝僂病。
當然給寶寶曬太陽也有一些注意事項,夏季可在戶外陰涼處睡眠和活動,應在風小的地方曬太陽,能暴露出面板的部位儘量多暴露,但不要使寶寶受涼。冬季可先在室內開窗呼吸新鮮空氣,待習慣較冷空氣後,再到戶外。從每次2~3分鐘逐漸增加到0.5~1.5小時以上,每天l~2次。夏天宜在上午10時前、下午4時後,冬季可在上午9時後到下午5時前,宜相對固定時間形成習慣。
育兒金點子:不能在室內隔著玻璃曬太陽,因為玻璃可阻擋大部分紫外線,隔著玻璃曬太陽達不到使體內產生維生素D的目的。
此期如果帶寶寶外出,則要容易得多,但是還要注意把尿布、奶粉、奶瓶等等必備的東西帶好。另外,還要注意天氣的變化,隨時根據天氣安排或更改出行變化,併為寶寶的出行做好應對天氣的防護準備,並隨機給寶寶增減衣物,這樣做,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麻煩,並能有效保證小寶寶的健康。
並且出行時,衛生、睡眠、飲食等都要安排好。在出門之前,花上15~20分鐘準備好一定要帶的東西,如寶寶的玩具、要吃的食物,有了這些法寶可以讓寶寶保持好心情,降低哭鬧的機會。另外,若有風則可考慮以計程車、汽車代步,當然也可以事先預約好計程車,以避免讓寶寶陪著爸媽在路邊吹太久冷風。此外,除了帶好寶寶所需的用品、食物之外,最好讓老公、保姆跟著你一起帶寶寶出門,多一把手可以分擔工作,遇到問題時也比較容易相互照應。
如果你用母乳喂寶寶,一切都很方便,因為不涉及到消毒的問題。如果用配方奶餵養,在外,你必須找到一個清潔的環境,將事先攜帶的暖瓶中的開水給奶瓶、奶嘴消毒,然後再衝泡配方奶。不能採用保溫的辦法給寶寶留牛奶,因為細菌生長非常迅速。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上面這些要點,相信你帶寶寶出行時一定會更方便、更輕鬆、快捷。
?看護
在前面的新生兒期,我們介紹了看護人的選擇,任務等等,所以對於1~3個月的寶寶,看護同樣要遵循前面所講的看護原則。而在這裡,我們則主要教授給看護者一些看護的技巧。
瞭解嬰兒的肢體語言
以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研究嬰兒心理學的斯克佛教授為首的眾多科學家,曾饒有興致地研究過數千名1~6個月的嬰兒,發現寶寶的手勢和麵部表情有千姿百態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也並非偶然,而是有其意義的。所以瞭解了嬰兒的肢體語言,則可以明白寶寶的需要,可以更好的看護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