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便可治得天下。不僅科考是以論語為重,就連國主時不時在宮裡召集大臣講解論語。在這樣的氛圍下,作為王子的李淏自然不能落於人後。
不過今日伊集府中跟以往有些不同,原本只有伊集一人的書房裡卻多了好幾位朝廷重臣。他們見到李淏進來,都站起身行禮。李淏雖然只有十七歲,但心性卻極為早熟,他一看書房內的幾位大人就明白了。這裡邊有工曹判書趙翼玉,大司諫李敏求,大提學李顯英,禮曹參議李景仁,臺諫官洪翼漢,若再加上禮曹判書伊昉,病倒的領議政,平日裡在朝堂上明中暗裡支援自己的人都齊了。
李淏在伊集的教導下,對朝鮮的史記,中華諸朝歷史多有涉獵。他知道自己想謀得王位的話,就必須得到一部分朝臣的支援,而且支援自己的人必須壓過世子那邊。誰讓他不是嫡長子!
如果世子李溰英明神武,那麼他會老老實實做他的鳳林大君,但他跟世子生活這麼多年,絲毫沒有感覺到。某些人推崇的世子仁厚,在他眼裡更像是膽小、懦弱、毫無主見的代名詞。這樣的國主到最後只能是淪為權臣們手中的玩偶,到了下一代更有可能出現外姓臣子奪位的危險。這類的事情在中華歷史上生過太多了,他不能讓歷史在朝鮮重演。當然他也認為自己會比世子做得好,自己更適合作國主而不是一個大君。再做國主之前,他需要得到世子的位置,自然也就需要得到這些靠向自己大臣的支援。他面帶微笑道:
“眾位大臣免禮,若論起來,李淏對伊大人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