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張伯倫和裡賓特洛甫順利的簽訂了《英德合約》,在合約簽訂之後,在德國柏林的戈培爾立刻起草了宣傳新聞,無外乎是德國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戰爭將會在三個月內結束的一系列論調。
合約的簽訂對德國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從張伯倫公佈合約的一開始,德國在戰爭中遇到的抵抗明顯減小,這份合約對英國來說並不苛刻,雖然嚴厲的限制了英國的空軍和陸軍,雖然對海軍的限制卻沒有限制,不要求割地,賠款雖然數額巨大,但是英國可以把自己的賠款轉嫁到殖民地上面去,其中不可避免的是在戰爭停止之後,英國肯定不會讓手裡的殖民地順順利利的就獨立了。
二戰後各殖民地獨立,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的自由民主思想影響了全球的殖民地,另一方面和英法兩國的實力被重創也有關係,如果英法還保持著世界第一海軍和世界第一陸軍的名頭,以及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就算是下屬的殖民地被美國的思想所影響到,又怎麼會這麼簡單的就獨立?歸根結底,英法兩國的實力已經在美國之下,所以對美國的動作已經沒有了反擊的力量,才會順水推舟允許殖民地獨立。如果美國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誰會在乎美國是什麼東西。
就像是一戰時期的美國,那時候美國已經已經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是在歐洲各國的眼裡,美國的地位還是不怎麼高,如果那個時候美國說一句,讓你們下屬的殖民地獨立,誰都不會理會美國的主張,一戰歐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美國已經和歐洲平起平坐,但是在歐洲強國的眼裡,美國仍然不是可以讓自己改變想法的一股力量,雖然這個時候美國已經被當回事了,但是英法在國際上的地位仍然在美國之上,只有在德國閃電般的幹掉了法國,重創了英國之後,然後被美國幹掉。美國和歐洲之間的差距才算是顛倒過來,世界上的主角才由歐洲各國變成了美國人。
如果戰爭仍然朝著向德國有利的態勢發展直到勝利,可想而知美國的影響力仍然建立不起來。如果戰爭的結果是軸心國取得了全勝,戰後美國在想讓各國的殖民地獨立,就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了,說句不客氣的話,義大利人都會把美國人的話當做放屁。
話說回來,如果戰爭到現在結束了的話,英國人還可以保留一定的元氣,至少不會比歷史上更慘。憑藉著沒有受到消耗的實力和工業,英國人只要好好發展的話,仍然在世界上是一個響噹噹的強國,到時候也許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這些國家單對單都不是美國的對手,但是這些國家加起來,歐洲的實力仍然可以壓倒這個新興的國家。
普通的人看不到這點,但是這個世界隨時隨地都不缺少聰明人,英國人中的聰明人也不少,自然不會看不到這點,這回還沒等林威放出風聲,合約對英國及其有利的訊息就已經在英國人的周圍風傳了。
對於張伯倫的行為,也不是沒有人反對,至少丘吉爾就出面極其嚴厲的批判了張伯倫的行為,還搬出了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宣佈張伯倫為賣國賊。這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大義凜然。這中間只有一個小小的瑕疵,同時也讓蓋世太保一直的疑惑解開了,那就是這份宣告是在加拿大發表的。丘吉爾已經跑到了北美洲。從隱蔽性上面講,這次英國方面做的很不錯,成功的瞞住了蓋世太保無所不在的特工。當然這其中小小後遺症,比如說矇住了全體英國人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英國人忽然發現,一直叫他們抵抗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已經不在英國了,而他們成了炮灰。在丘吉爾嘴裡的賣國賊張伯倫,則一直沒有離開英國,一直跟他們在一起。有些人心中就不免覺得自己現在不值,既然張伯倫一樣可以保證英國的利益,為什麼還要繼續戰爭呢。就算是英國人全死了,丘吉爾也會毫髮無傷,這時候一些想起了德國在八月份呼籲和談的訊息,當時德國就提醒自己不要被丘吉爾矇蔽,一旦德**隊登陸,丘吉爾一定會組建流亡政府,而全體英國人是不會跟著一起跑掉的。
“還真讓德國佬說對了,丘吉爾真的跑了!”有人如是說道。
輿論真的是一種可怕的東西,特別是沒有好好引導的時候,他的能量是十分可怕的。什麼言論是傳播的最快的,不是權威的統計,也不是專家的言論,而是謠言。在丘吉爾的影響變成負面的時候,馬上就會有很多人跳出來踩他,這些人可能和丘吉爾沒什麼冤仇,甚至沒有交際,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跳出來。
很快,伯明翰和考文垂的英國守軍就派出代表和張伯倫商談,在得到龍德施泰特上將保證不傷害英國居民之後,曾經在半個月前和德國B集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