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邪劍上。其奧秘在於“北斗七星”的形狀恰為一個巨大的聚氣的“S”形。
皇帝選陵址,要選能“聚氣藏風”的地方,選擇標準是山環水抱,因山環水抱必有“氣”。在風水學中,用“曲則有情”來形容水和路的吉祥。山脈的起伏呈“S”形,河流則更明顯,總是蜿蜒曲折。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選址及設計是與古代的風水理論相合的。
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去分析,皇帝死後,也需要生氣,“北斗七星”式這種“S”形葬式能夠“聚氣”,有了生氣,就有了萬物,預示著子孫萬代繁衍旺盛。如果依此而論,帝、後的葬式源於天象是有一定道理的。
朱元璋採用天象來設計皇宮、帝陵。他的思想肯定要影響到他的子孫後代。明十三陵所葬都是朱元璋後代,在陵墓選址和規制上均效仿明孝陵。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孫,又身為皇帝的朱翊鈞的葬式“源於天象”也就不奇怪了。
有人最終推斷,從朱元璋開始,明代的帝王都可能沿襲採取“北斗七星”葬式。
那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什麼極大推崇“北斗七星”呢,這應和朱元璋的身世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元璋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在孤苦無依之下,其早年出家為僧及後來加入“白蓮教”、“彌勒教”、“明教”共同組織的起義軍,並在被擁戴為“大明王”的過程中,同時受到宗教思想的薰陶有著極大的內在影響。
由於朱元璋終其一生都與道教有著不解之緣。因此,朱元璋在感情上崇道,並利用道教在他執掌政權期間和死後繼續為他服務也是很自然而然的。而明代的帝王自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及以後的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樘等對道教都以尊崇為主。至世宗朱厚熜更是把政治權利與宗教高度聯合起來,並以宗教為其治理朝政的中心。
所以,從這樣一種歷史淵源的視角來探明,為什麼明朝自朱元璋以後的歷代皇帝的陵墓都尊崇被視為至高無上象徵的“北斗七星”葬式的原因之一。
想到這裡,我心頭一陣惡寒,想到一個不敢相信的事情。
鬼火道士他們當真有那般天大本事,連皇陵巨棺都能挖掘出來?
隨即。
我走進巨棺數米,一番觀察後,覺得不是七星帝王巨棺,畢竟千百年前的事,一切都被歷史掩埋,歲月侵蝕下,後人很難尋得真相。
“嘭……嘭嘭!”
在我正觀察七星巨棺時,身後,突然有一團火焰襲來,火焰化形,呈野獸撕咬惡狀,我一拂手,以一個四兩撥千斤的勁道,掃滅火焰。
來時的入口處,直挺挺站著一個人。
一個窮兇極惡,面目暴戾的古代道士,他的臉龐上,有一道道悚然駭聞的地獄刻紋,他站在那,彷彿與無窮黑暗融為一體,影子都變得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