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0部分

,大部分為官者還是有幾分為國為民的心思在。

他們之前不聽關山的話,那是壓根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但在旱災發生之後,幾位知府大人卻不約而同的上奏了朝廷,言明災情,請求免去這一年的稅收,若能有救災糧就更好了。

這原本是各地發生災害之後常規的流程,但偏偏這一年有所不同,朝中當家做主的人文閣老,文閣老要收攬那些人,花的銀子,用的糧草都從哪裡來,還不是靠稅收?

再有一個,文閣老在關山是設了眼線的,據眼線的回稟,關山等地確實是遭災了,但旱情並不算特別嚴重,雖不是大豐收,但老百姓也吃喝有餘了。

文閣老這麼一對比,便覺得必定是自己把持朝政,手底下這些地方大員心生不滿,故意扣押著稅收不給!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之前江南那邊不就是如此,明明是魚米之鄉,今年的收成十分不錯,但官吏偏偏就是不聽話。

在朝中,文武百官不敢跟文閣老對著幹,但地方上卻不同了,一來文革來不可能直接派軍隊過去鎮壓,二來他們一個個盤踞當地多年,也有幾分勢力在。

文閣老往深處想了想,便有些陰謀化起來,覺得龍山知府等人肯定是被鎮北王遊說了,聯起手來對抗朝廷的稅收,所以才會謊報災情。

若是龍山知府知道文閣老的猜測,肯定會吐出一口老血來,他容易嗎,為了這次乾旱差點愁白了頭髮,臨了臨了上被朝廷責罵,下被百姓唾棄,中間的官員一個個還嫌棄他不會管事兒,還不如隔壁關山那個嘴上沒毛的小子!

只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救濟糧沒下來,還得交稅,不想要丟掉自己的官位,龍山知府唯一的辦法就是壓榨底下的良民,不然還能怎麼辦呢?

富貴人家倒是還好,但百姓實在是沒糧食啊,自家都在啃樹皮了,哪裡還能交的出來。

第一波災民逃難過來的時候,章元敬心中還驚訝了一下,要知道大興如今還算興盛,在南方大豐收的情況下,南糧北調,至少不至於出大亂子。

但是現在,秋收才剛過去,日子都還不算特別冷,周圍居然就有災民偷偷摸摸的逃到了關山境內,他們寧願在附近搭一個草棚安置下來,也不願意遣返原籍。

這第一批過來的災民大多是與關山當地百姓沾親帶故的,說的直白點就是日子過不下去了,聽說關山這邊的情況還不如,就拖家帶口的過來投奔親戚了。

等過來一問,這邊還有水喝,還能開荒,開荒的地都不用交稅,親戚家裡頭的糧倉都是滿當當的,一個個頓時賴著不肯走了。

只要在這邊熬一段時間,熬過了冬天,明年春天他們自己就能開荒,就能種地,那可不比在老家好多了,至於老家的東西,除了一個破草房他們還能有什麼東西?

這第一批災民的進駐並不算亂,畢竟都沾親帶故的,關山當地人也願意搭把手。

等隨著天氣越來越冷,逃亡關山的災民卻越來越多,對此龍山等地的官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人留在龍山也是餓死,還不如推給關山,他們不是很能耐嗎,能養活這些百姓就最好,若是養不活了百姓鬧事兒,到時候也是關山的事情了。

抱著這樣的心情,關山的災民絡繹不絕,這樣下去遲早都要生出亂子來,畢竟後頭來的這些人可沒有地方投奔,身無長物的,他們要吃什麼,喝什麼?

對於這些難民,鎮北王府的態度也不大一樣,其中就有幾人主張將難民驅趕回原籍,並且振振有詞:“憑什麼我們關山給別人養百姓,我們自己的糧食都不夠吃。”

鎮北王府囤積了許多糧食的事情,除了鎮北王爺與顧廷安,章元敬之外,只有軍中重要的將領才知道,這些主事卻是不知道的。

不過那些糧食並不能輕易動用,畢竟那是鎮北軍的口糧,若是用來賑災的話,那鎮北軍到時候可不得捱餓,再說了,誰知道旱災會持續多久?

只是到底也有人不忍心看著百姓忍飢挨餓,嘆了口氣說道:“難民來都來了,如今想要將他們驅趕出去談何容易,咱們總不能對著手無寸鐵的百姓動手吧。”

真要是派軍隊鎮壓的話,王爺的面子還要不要,鎮北軍的名聲還要不要?

鎮北王顯然也有幾分兩難,若是憑心的話,他自然是想要救助難民的,但救就一個字,實踐起來談何容易,首當其衝的就是糧草,為了鎮北軍的口糧,他可是花了前前後後一年的功夫,才算是勉強湊合起來,如今再想要買糧食難上加難。

想到這裡,他的目光投向了一直負責內政的章元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