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罪。他想:照這麼說,我叫誰死,豈不誰就得死嗎?唉呀,這真是天威凜然,神聖不可侵犯哪!他現在,真正體會到權的威力了。
前些天,他發下一道詔旨,提拔任用了一大批文武臣屬。其中有:
天官正丞相秦日綱;
春官正丞相胡以晃;
天官副丞相林鳳樣;
地官正丞相李開芳;
提督水營事務,恩賞丞相唐正才;
地官副丞相陳承鎔;
夏官正丞相,主管刑法事務黃玉昆;
夏官副丞相,國舅賴漢英,主管天王府事務;
恩賞丞相蒙德恩;
殿前左史何震川;
春官副丞相吉文元。
天王還下了一道詔旨,規定了天王府以及各王府、丞相府的等級制度、職權範圍和人事配備的章程。
這一天,天王在樂曲聲中用罷了早膳,信步走進御書房。女官們慌忙跪倒迎接,山呼萬歲。洪秀全理也不理,坐在紅木雕花嵌玉的大龍椅上處理政務。龍書案上放著一疊新呈上來的奏章。洪秀全伸手取過一份,上寫“臣弟石達開敬呈天王兄御覽”。洪秀全把奏章展開,仔細觀看。大概的意思是說:清妖向榮,於太平軍進城的半個月後,率領三萬人馬,攻佔了紫金山的孝陵衛,立營安寨,聲勢浩大,是謂“江南大營”,又半個月後,清妖琦善為欽差大臣,率吉林、黑龍江、遼東、直隸、山東人馬十餘萬,在揚州立寨,是謂“江北大營”。這兩座大營,形如巨鉗,控制南北,威脅甚大,懇請天王出兵。石達開還說:“困守金陵,不是長策,請求天王升殿,召對臣工,商討軍國大計。”
洪秀全看罷,皺起了眉頭,打了一個咳聲。關於清兵建立南北大營、威脅金陵的安全,出兵把它打垮,洪秀全很同意。唯獨對石達開提到的“困守金陵,不是長策”這件事,使他很不高興。遠在武昌的時候,洪秀全就提出建都金陵,這件事遭到了石達開和羅大綱的反對。羅大綱主張打下金陵後繼續北征,直搗燕京;石達開則強調不能偏安一隅,應全力西征北伐,統一中國,而後再考慮定都的事情。現在,石達開又提出困守金陵不是長策這件事,這不是公然反對在金陵建都嗎!
洪秀全知道,楊秀清和自己的看法一致,同意在金陵建都,捨不得扔掉這個“小天堂”。可是那些文武臣屬,則眾說紛壇,看法很難統一。洪秀全對這件事很傷腦筋。他認為有必要把他們召來議一議,快些把這件大事定下來。
一八五三年五月二十日,天王洪秀全第一次正式升殿。他頭頂百寶穿成的雙龍雙鳳金冠,身穿黃緞絲繡團龍袍,腰繫珍珠帶,足登日月盤龍朝靴,腰挎斬妖劍,在一大群女官的簇擁下,伴著嚴肅悅耳的樂聲,升坐寶殿。雄偉壯觀的金龍殿裡,龍飛鳳舞,金碧交輝。十四棵二人合抱的硃紅明柱,頂天立地,分列在左右。雕花描金的天花板上,繪著日月星辰,地上鋪著猩紅大地毯。從寶座往前看,金龍殿門、聖天門、榮光門連成了一條直線,新鋪的漢白玉甬道閃著青光,在左右的朝房前新栽了兩排雪松,修了十幾個花壇,五顏十色的花卉,爭奇鬥豔,吐著芳香。三百六十名禁軍,頂盔貫甲,手執金瓜鉞斧,分列在寶座東西。在他們的前面,站著十二日干正副侍衛二十四人;二十四節氣正副侍衛四十八人,全都是錦緞繡成的一色戎裝。再俯廊兩側:典天樂三百人,手持笙蕭絲絃,不停地吹奏著樂曲;司禮官、掌朝門官、贊禮官、朝儀官、承宣官分列在殿外。左右正副史官四人,垂手站於殿側,面前放著小桌,桌上擺著文房四寶。大殿內外,氣象萬千,莊嚴肅穆,使人不寒而慄。
午正時刻,天朝門外響起號炮。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率領儀衛趕到,在下馬牌前,跳下戰馬,走進真神榮光門。早在這裡恭候著的文武官員,給三王見禮,然後跟在他們後面,透過真神聖天門,來到金龍殿前候旨。
這時,樂聲停。贊禮官扯著嗓子喝道:“天王有旨,傳東王、北王、翼王依次進見!”,“臣遵旨!”三王整冠抖袍,走進大殿。贊禮官又喝道:“跪!”三王一齊跪倒。贊禮官又喊道:“天王有旨,眾官魚貫而入,各肅朝班,趨蹌起跪,不得囂喧,山呼萬歲,聽旨傳宣,朝覲已畢,站立兩邊。”三王領頭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禮罷,三王垂手立於龍書案旁,文武官員跪拜後則站在殿下。
三王和文武百官,對這一套繁瑣禮儀,都很不習慣,人人皺著眉頭。天王洪秀全卻感到很滿意,他坐在上面,像佛一樣,在陰沉的臉上,掠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