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京城北門至密湖邊的皇陵,十餘里路,黃土鋪道,皆由禁衛軍提前三日清道,路旁系好結繩,十步一崗,戒衛森嚴。
待浩浩蕩蕩的車隊到達皇陵山腳的下馬碑前,已是辰時末,禮部贊引官早在此靜候,見皇帝車輿緩緩停住,大呼道:“樂奏始平之章,請聖駕!”
鐘鼓齊鳴,簫瑟隱和,皇帝踩著內侍的背下車,衛昭與灰袍蒙面人隨之而下。皇帝極目四望,寒風吹得他的龍袍簌簌而響,他頷下的明黃色纓帶更是被風吹得在耳邊勁揚。
山峰上積雪未融,薄薄的冬陽下,一片耀目的晶瑩。皇帝眯眼望著鋪滿山巒的薄雪,輕嘆口氣,也未說話。待太子輦駕駛近,太子下車,百官擁了過來,他方提步,在贊引官的躬身引領下步入皇陵正弘門。
皇陵依山而建,華朝歷代帝后、貴妃皆葬於此處,一百多年來幾經擴建,氣勢雄偉,廣闊浩大。
韶樂聲中,皇帝穩步而行,帶著眾臣經過六極石浮牌樓,再踏上有十八對石像的神道。神道中段,立著三對文武大臣的石雕像。裴琰腳步平穩,在經過石像時,卻忍不住側頭看了看。
神道右方,一位武將的石像劍眉星目,威嚴神武,身形挺直,腰側還懸著三尺長劍。他雙眸直視前方,右手緊握劍柄,似在傾聽著沙場殺伐之聲,意欲拔劍而出,殺伐征戰,為君王立下汗馬功勞。
裴琰眼神在石像上停留了片刻,才又繼續微笑著前行。
一百多年前,裴氏先祖擁立謝氏皇帝,也許,今日之後,便將由裴氏子孫來奪回本應屬於自己的東西。
風颳過神道,愈刮愈烈,颳得石像上的積雪簌簌掉落,颳得一些文官都睜不開眼。裴琰卻雙目朗朗,直視前方那個明黃色的身影,穩步而行。
山環水抱中的皇陵,道邊松柏森森,御河內流水尚未結冰,曲曲潺潺。眾臣神情肅穆,隨著皇帝、太子,過九龍橋,入龍明門,一步步踏上御道石階。
贊引官在聖德碑樓前停下,皇帝上香行禮,帶頭下跪,身後便呼啦啦跪滿一地。碑樓禮罷,一行人繼續前行,過了數處大殿之後,終於在呼呼的風聲裡,浩浩蕩蕩入了功德門。
皇帝在祭爐前立住,一陣風颳來,他輕咳兩聲,身形也有些微搖晃。衛昭忙過去將他扶住,他卻用力將衛昭推開,接過贊引官奉上的醴酒,慢慢揚手,灑於祭爐前。
碑樓祭爐禮罷,按例,皇帝便需與太子及各位皇子登上方城頂部,叩拜靈殿內的列祖列宗,帝需將親筆所書的來年施政策略奉於先祖靈前,為蒼生向列祖列宗祈福。
因今年戰事初定,前線大捷,按例,身為主帥與監軍的裴琰與衛昭,也應隨皇帝登上方城,皇帝要向各列祖列宗彙報戰果,並請上蒼護佑華朝,不生戰火。
此時已近巳時,贊引官扯喉高呼:“奏得勝樂,請聖駕、太子、莊王、忠孝王、敕封監軍入方城,拜靈殿!”
一三三、千鈞一髮
大風中,文武百官在方城顯彰門外的玉帶橋畔黑壓壓跪下,恭請皇帝入方城,拜靈殿。
皇帝卻未動,只是負手而立,凝望著顯彰門後石道盡頭那巍峨雄偉的方城。
方城建於皇陵中後部,守護著位於皇陵最北面的陵寢。由祭爐前過玉帶河,入顯彰門,經過長長的麻石道,是一條石階道,石階共有一百九十九級,坡勢平緩,登上石階後,便是方城下的玄宮。
玄宮東側有木梯,沿木梯可登上高達數丈的方城,方城頂部中央,坐北朝南,建著一座靈殿,供奉著華朝歷代皇帝的靈位。每年皇陵大祭,最重頭的祭禮便要在處進行。
見皇帝遲遲不動,贊引官有些不安,只得再次呼道:“奏得勝樂,請聖駕、太子、莊王、忠孝王、敕封監軍入方城,拜靈殿!”
皇帝長吁了一口氣,回頭道:“裴卿、衛卿。”
裴琰和衛昭並肩過來,躬身行禮:“皇上。”
“你們此次征戰,功勳卓著,按例,就與朕一起進去吧。”皇帝和聲道。
裴琰忙道:“臣等不敢逾矩,請聖上先行。”
皇帝也不勉強,微微一笑,過顯彰門,向石道走去。葉樓主也提步,身形如山嶽般沉穩,護於皇帝身後。
見皇帝走出十餘步,太子、莊王隨後,裴琰與衛昭穩步跟上。莊王轉身之際,眼神掃過眾臣,步伐也輕快了幾分。
石道邊,光明司衛們身形筆直,神情肅穆,待皇帝走過面前,依次下跪。
禁衛軍指揮使姜遠帶著十餘名光明司衛由玄宮內出來,在皇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