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唸幾句之後,又低頭沉浸於碑帖之中。
“兩位小兄弟。想買點什麼?”與此同時,店主趁機招呼道:“我這裡古籍書法字畫,應有盡有,你們隨便看看。”
“好!”
王觀輕輕點頭,既然進來了。怎麼說也要看一看,翻一翻,這才好意思離開。
“老闆,你這裡的字畫,似乎也不怎麼樣啊。”俞飛白目光環視,在店鋪牆上懸掛的字畫掠過。就搖頭晃腦起來,一臉失望的神色。
“兩位是蕭老師的朋友,那我也不隱瞞了。”店主笑眯眯道:“掛起來的東西,自然是用來糊弄外行人。好東西我店裡自然也有,就是不清楚小兄弟是隨便看看,還是真心想買了。”
店主這話也是暗藏玄機的,如果這時俞飛白望而卻步,或者是受不了擠兌,立即要店主拿東西出來,那麼說明他是新手。
至於怎麼對付新手,店主自然有各種手段和方法,做到宰人不見血……
然而,俞飛白自然不會上當,輕輕搖頭說道:“這我可不敢保證,要是合心意的東西,我肯定拿走。要是不合心意的話,我總不能虧待自己吧。”
“也是……”
探清了底細,真是圈裡人,店主自然有幾分失望,不過還是走到內庫中拿了兩三個卷軸出來,讓俞飛白觀賞。
一邊,王觀卻也沒有過去湊熱鬧,而是在大書架旁邊的小凳子坐下,隨手翻看一堆一堆的老舊書籍。翻看片刻,他發現這裡的古書真是包羅永珍,不僅有經史子集,還有醫書藥典,甚至連九陰真經、易筋經之類的武功秘笈也有好幾十本。
王觀興致勃勃拿了本九陰真經翻閱起來,發現裡面的內容倒也比較玄乎,貌似十分的高深莫測。可惜是簡體字,而且印刷質量太差了,居然還有邊頁沒有裁開……
大失所望之下,王觀轉移陣地,來到另外一頭,才坐下就發現眼前有一堆擺放比較整齊的書籍。古樸的暗黃色書皮、淡藍色的書名標籤,讓這些書籍看起來比較顯眼。
所謂人靠衣裝,佛靠金裝。不得不說,這話用來形容書籍也可以。賣相比較好的東西,果然是容易吸引注意力。反正王觀看見了,就順手拿了起來細看。
“大觀太清樓帖!”又是碑帖,王觀沉吟了下,隨手翻開一頁。乍看之下,他也有幾分意外。因為這是臨本,不是墨拓。
臨本就是臨摹版本,如果臨摹的人是書法名家,那麼價值極高。但是,要是普通的文人的臨寫本,那麼反而不如翻刻的拓帖呢。
王觀翻了幾頁之後,就直接看到最後,發現沒有留款。顯然臨寫的人也頗有自知之明,知道的自己的作品藝術價值不高,乾脆不署名了。
不過,在王觀的眼中,這些書法也算很好了。畢竟在這個提筆忘字的年代,不要說毛筆書法了,就是拿鉛筆寫字,許多人也寫得歪歪斜斜,不成形狀。
當然,王觀現在是拿自己的書法和眼前的書法相比,肯定是覺得人家寫得好,但是要拿這個臨摹本與原本比較……根本沒法比較。
要知道,大觀太清樓帖,那是宋代最著名的法帖,屬於淳化閣帖的升級版。
兩個法帖一脈相承,卻也有一些差異。當年,宋太宗命大臣摹刻淳化閣帖,摹刻技藝還不夠十分精良,頗有失真之處,同時在編輯方面也存在著不少學術性錯誤。更主要的是由於淳化閣帖是刻在棗木板上,歷經百年,到了宋徽宗在位時候,刻板就毀壞了。
見到這個情形,宋徽宗就招人重修淳化閣帖。
大家都知道,事物有兩面性。宋徽宗政治才能平庸,屬於昏君一類,但是在藝術上能夠和他比肩的皇帝卻寥寥無幾。
以他的藝術鑑賞力,重修的淳化閣帖,不僅在編排上改正了閣帖的錯誤,在摹刻上更比閣帖精細準確得多,所以得到世人的肯定,認為是宋代刻帖中的精品。
當然,重修之後的淳化閣帖,自然而然換了個名字。由於宋徽宗的年號是大觀,那麼刻帖就順理成章的命名為大觀帖了。
字帖刻成之後,存放在太清樓下,所以也叫太清樓帖。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大觀太清樓帖,並不等同於大觀帖或太清樓帖。
因為大觀帖刻成後,宋徽宗又以元祐秘閣續帖、晉王羲之十七帖及唐孫過庭書譜與大觀帖合為二十二卷,才統稱大觀太清樓帖。
也就是說,大觀太清樓帖,屬於官刻叢帖,並不是單指一個字帖而已。通俗地說,大觀太清樓帖就像是一部叢書,每部帖是可以獨立的。
所以這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