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開戰之後運輸與作戰船舶的損耗量?這是讓東條英機感到有些難以理解的,或許是他太笨,又或許是海軍根本不想讓他明白資料的真實價值?
為了從東南亞獲取石油等物資的運輸和確保航路都需要艦船,而美國方面當然也會對艦船進行攻擊,所以如果艦船損失超過了造船能力,戰爭則將難以為繼,這是基本的常識,似乎初期的過度自信和無計劃,以及行政的拙劣和內部的利害對立,所以缺乏遠見到了離奇的地步?
更讓東條英機震驚的是日本外相松岡洋佑發表的“皇道外交宣言”,其中稱要根據我們皇道之偉大精神,首先建立以日、滿、華三國為一環的‘大東亞共榮圈’,這是日本政府方面第一次正式使用“大東亞共榮圈”一詞。
日本政府的“大東亞共榮圈”由“東亞共榮圈”和“南方共榮圈”兩個部分構成,東亞共榮圈主要由“日、滿、華”組成,“南方共榮圈”主要是指原來屬於英、美、法、荷等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
“南方共榮圈”在大東亞共榮圈中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在安全上起保衛□□圈的作用,二是為了取代歐美列強的宗主國地位,形成一“南方經濟圈”,以滿足戰爭經濟自給自足的需求。
日本政府的政策嚴重損害了美國利益,引起美國的強烈反應,於是日美之間的矛盾頓時尖銳起來,東條英機知道這是近衛文麿內閣在做最後的努力,中國戰場的連連失利讓整個帝國的未來國策的制定發生了動搖,到底是北進還是南進,帝國方面更多的氣氛轉向了觀望,而近衛文麿內閣為了不倒臺是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的,所以他們提及的大東亞共榮圈也未必就是其的真正意圖。
在此之前面對日本在亞洲的崛起與擴張,美國政府對日本一直推行遠東的慕尼黑政策,即企圖犧牲他國利益,縱容日本擴張,而維護美國在亞太的根本權益,美國人的長遠政策就是扶植日本挑戰英法的東方與東南亞秩序從中獲利,但是美國政府也是有一個最為基本的底線,日軍的崛起必須使單方面的,不能破壞世界整體戰略平衡的格局,德日意三國的軸心國協定的簽署以及德軍在歐洲橫掃一切的軍事威脅讓美國人感到戰慄和不安,有戰略眼光的美國人都意識到了,孤獨主義已經是卡在美國人脖子上的一把枷鎖,所以美國政府方面透過了對英國、中國的租借法案的提議。
這對於日本來說是不小的打擊,因為美國這部戰爭機器一旦全力開動,他所能夠提供的武器物資如果源源不斷的透過印度、緬甸抵達中國的話,那麼被武裝起來的中**隊將會在整條戰線上進行規模龐大的反擊,中**隊不缺乏優秀的軍人,郝夢齡、張自忠等一批高階將領的犧牲似乎讓中**隊更加堅強,中**人完全擁有與日本軍人一樣的堅韌性,甚至更強,這是東條英機絕對不願意承認的事實。
如果,給予中**隊與日本帝國陸軍同樣的武器的話,那麼此刻應該防禦的就是大日本帝國陸軍了。
高呼向英美開戰的狂徒靠不住,那是一夥瘋子,不但萬不得已的時候自己不能去選擇他們,近衛文麿似乎也同樣靠不住,於是東條英機決定把握時機,帝國的最終戰國策不應該是儘早制定出來的,而是應該隨著國際形勢和總體戰局的發展變化而進一步變化的,如果德國對蘇進行作戰,百萬之眾的關東軍也絲毫不會比蘇聯紅軍差,西伯利亞有豐富的石油,波羅的海有天然良港,海陸並進遠東無疑要比攝取東南亞的風險低得多。
第五百七十八章 煎熬的六月(1)
第五百七十八章煎熬的六月
但是,考慮到南進會阻斷美國援華的最後國際路線,東條英機有些取捨不定,那麼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做一定範圍內的攻擊,或者逼迫英國當局關閉其印度、緬甸援華的國際通路?這樣的政治施壓的可能性有多高?
猶豫了片刻,東條英機命令侍從副官准備車,他要與近衛文麿首相親自談一談,關於帝國未來最終國策的問題,諾門坎之戰中前後鼓動的東條英機被人罵成了不要臉的東條和下賤的小丑,所以對於北進東條還是有著相當深的怨念,歷史上日本人在諾門坎被徹底打服了,關東軍一提起蘇軍雖然咬牙切齒,但是腿肚子卻在發抖,而現今則是諾門坎蘇日兩軍打了個旗鼓相當,所以日本人還是多少有些賊心不死。
在昆明開始打整訓的高飛並不知道日本人的所謂最終戰國策竟然因為歷史的轉變同樣發生了不確定性的變換,但是高飛卻清楚的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所處的這個歷史發生變換的時空可能已經走上了未知的時間岔路,無數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