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王要殺你,你還是應該盡忠職守地進諫。
(六) 誠信。以信忠君.以信懷下;上下通誠,信而不疑。
(七) 慎密。不漏禁中之語;非所言勿言,非所為勿為。君主跟你說了什麼,屬於國家機密,不要亂說亂動。
(八) 廉潔。奉法以利人,不枉法以侵人;以廉平為德,不求非其所有。
(九) 良將。有五材四藝,機智果斷。這是對武將的要求。
(十) 利人。禁末作,興農功,省得輕賦,不奪人時,務使家給人足。這是對文官的要求。
書成之後,武后普賜群臣,要求他們好好研讀,當座右銘來正心鑑行,期望能達到“革心事朕”的效果。此情此景,不由得讓人想起以前李賢不聽話,武后特地賜《孝子傳》和《少陽正範》指導他怎麼做乖兒子的往事。顯然武后是把大臣們當兒子來調教了,這是不是就叫做“母儀天下”?不過還是得說一句,這些要求實在是有點高^_^ 《臣軌》常和李世民撰寫的《帝範》合為一書,稱為《帝範臣軌》,17世紀傳入日本,時人曾言:“本朝讀之,尤尊之,至若鎌倉將軍家皆讀之,有助治道久矣,何啻中華而已哉。” 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有助治道久矣”一句,尤其可圈可點,可見無論古今中外當權者們都是很喜歡這些東西的。
不過,武后最關心的還是對地方的掌控。揚州之亂雖然有驚無險地平定了,卻給武后以深刻的教訓,大感自己對地方的控制尚嫌不足。徐敬業進行了那麼多的秘密串聯,朝廷卻一無所聞,十幾天內就能組織起十萬人的大軍,大肆攻城略地,朝廷才做出反應。可見自己對民間反映與社會動向根本不摸底,也暴露出各級政治機構的遲鈍和情報阻塞。說來大唐開國以來一直奉行強幹弱枝政策,重中央而輕地方。太宗時代設立御史巡查制度,由御史臺派遣監察御史巡按州縣,但這是不定期的。武后大力提高御史臺的監察權,監察御史、侍御史每年分春秋兩次定期出巡全國各地,嚴密監察各地官吏,隨時報知中央。《垂拱格》裡專門設有《風俗廉察四十八條》,詳細地規定了朝廷特派專使對地方官員進行監察的運作方式。由於這些監察官員有相當一部分是酷吏,又被賦予了生殺予奪的大權,地方官員畏之如虎。武后時代風聞朝廷使者到來而自殺的地方官員,史不絕書,可見這種監察制度的威懾力量強大到了何種程度。掌握監察權的御史一時權勢大炙。他們上可彈劾宰相,下可監控百官,獨立於三省之外,只對皇帝負責。監察御史彈劾甚至可以不經過本部門長官而直接上奏皇帝,也就是說,監察部門的頭頭本身也在被部下監察中。
武后大力提高御史的監察權,主要是因為他們官小位卑易於控制,監察御史僅八品官,卻要彈劾品級遠遠高於他們的朝臣,唯一的依靠便是皇權。雖說御史本是皇帝監控朝臣的耳目,但武后並不希望過多的假手與人。她的終極目標是儘可能地集天下大權於一身,將整個帝國置於她的鐵腕控制之下,因此垂拱元年伊始,她接連簽發了兩道敕令,均是針對御史的權力而作。垂拱元年正月,武后便下敕:“御史糾獲罪狀,未經聞奏,不得軌使處分,州官府司亦不得承受。”也就是說,御史沒有自行處分的權力,也不可以讓當地官員處理,必須上奏朝廷,這樣便將量刑定罪的權力完全收歸中央,由她一人裁決處分。二月,武后又專門調整現有的登聞制度:“朝堂所置登聞鼓及肺石,不須防守,有撾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狀以聞。” 登聞鼓和肺石是供人鳴冤的法律用具。唐製為了讓臣民有上言或申訴重大冤情的機會,在西朝堂設登聞鼓,東朝堂設肺石。言訴者若擊鼓立石,其情便可直達天聽。但以前設有專人防守,要擊鼓立石並非易事,現在武后撤除防守,放松管制,無疑是鼓勵臣民上言,打通了民間直接向朝廷告狀的環節。因武后正月已經下令御史不得自行處分,御史的權力便侷限在接受申訴的表狀,直接上報武后。他們只負責收集情報,唯一有權處分的只有武后一人而已。
此時的武后,已經成功地收歸用人權、監察權與司法權於一身,唐代的君權,在她手裡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君主對於朝臣,中央對於地方,從未如此佔據過絕對明顯的優勢。現在,她需要的是瞭解下情,掌握民間動向,進而想法子引導甚至主宰社會輿論。這當然需要進一步地鼓勵民間上言了。於是,第二年三月,一個全新的制度——匭檢制度誕生了。
(本節未完待續)
此時的武后,已經成功地收歸用人權、監察權與司法權於一身,唐代的君權,在她手裡發展到了登峰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