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中國金融經濟,在歷史上最低限度有三次突然猛進。此即西周至兩漢,唐宋之間,及明清之際。但曾無一次其突出使中國經濟史改觀,有如近世西歐之資本主義。有時傑出之商人能以其私人財力影響權要,但此純系私人非法活動,在歷史上未曾改變法制,既不能全部提高商人之社會地位,尤不能促使商業為超官僚歧視之獨立經濟部門。然今日仍有不少學者,過度誇張各時期比較高度之金融活動,如若干日本學者稱宋代“商業革命”,其社會影響有如歐洲“文藝復興”。若干中國學者則稱明末清初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此在中國經濟史上言,闡述其比較性則可,盛稱其為質量上之改變則不符合事實。

金融經濟超越時期之發展,可能使社會變質,而強迫政府修正其經濟觀點,但迄至19世紀外強勢力侵入中國之前,此種趨勢並不存在。凡盛稱明清之際金融經濟發展者,常以明代在正統後,稅收開始用白銀,至嘉靖萬曆間,行“一條鞭法”,因此官民用現銀極為普遍。此種論點,非無事實根據,但其觀察僅為一般印象,而無數量上之準據。吾人研究金融經濟,必先考察其金融之實質,而著手於貨幣。明代之貨幣金融情形,雖因資料缺乏,未可窺其全貌,其大概情形,仍可略述於次。

明初為行使“寶鈔”時期。此種紙幣全無準備金,不得兌現,即通常亦不能以之付稅。其濫發情形,肇始於洪武。根據《明實錄》即1390年一年之內,洪武頒發寶鈔為恩賞賑災購物共六十九次見於《太祖實錄》,頁2981~3078,頁次不及備載。。其間載注數量或述及應賞人數及每人得鈔因之金額可以計算無誤者五十三次,其總額為寶鈔88 607 315貫。其他十六次其鈔額不詳,但比較前述已知數可估計其總量近於7 000 000貫。是以此一年內,支出額近於95 000 000貫。當年寶鈔收入額為20 382 990貫《太祖實錄》,頁3079。。收支相抵,實多付發約75 000 000貫。根據官定價櫃,每鈔一貫值米一石,此數為全國二年半田賦之總值。即以當日市價鈔四貫值米一石,亦近於半年田賦。其不能經常繼續,可以預斷。

從《三言》看晚明商人(2)

政府因亟行寶鈔,不願鼓鑄銅幣,遇寶鈔不行,政府仍有時禁止金銀及銅幣交易。據估計明代全季鑄錢當不出千萬貫(每貫1 000文)全漢升估計至16世紀末為止,鑄錢總數“一共不過千把萬貫”,見《自宋至明政府歲出入中銀錢比例的變動》,《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1972),頁364。本人估計略低,全明約鑄八百萬貫,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此數與北宋兩年所鑄數相等。銅錢又經常流至海外,銅價較錢高時,民間則熔錢為銅,故此以銅錢為貨幣,亦告失敗。1544年因“錢法不通”人民倒斃於北京《明史》,卷81,《世宗實錄》,頁7119。。原文未敘及其間曲折,吾人可以推想因無適當貨幣,交易停頓,人民失業。

嘉靖期間實行全面用銀,並無政策上之準備,實為無可如何時之趨勢。估計明代全國銀數,當然為冒險性猜測。但彭信威稱,中國銀貨至元代大量流入中亞,至明代用銀時,其銀貨即不足。根據明亡時戶部司務蔣臣言,其時全國銀貨估計約為250 000 000兩,且包括銀首飾及銀器皿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1954),頁461~471。蔣臣事載於《春明夢餘錄》,卷35。。中國之銀,國內所產有限,大部由日本及菲律賓輸入。其數量仍不敷全國廣泛應用全漢升估計自1571年至1821年共250年間,美洲白銀輸入中國2萬萬peso。見《明季中國與菲律賓間的貿易》及《明清間美洲白銀的輸入中國》,載《中國經濟史論叢》,頁417~434,446;449。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共產銀3000萬兩。又明末72年,外銀流入1萬萬元。見《明代國際貿易與銀的輸出入》,載《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6(1939)。。1600年前後,中國人口可至150 000 000人Ping…ti Ho,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Cambridge,Mass,1959),pp�23,277�,故雖有銀至10萬萬兩,然仍有周轉不足之虞。而現在可供參考之數字,略示其所有額遠低於此數,是以銀根極緊,利息高,賒欠不易,信用借款無法發達,全國最發達之金融機關則為典當業16世紀中國有當鋪2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