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無的色像;
又譬如日月,頓時照見一切色像。
又譬如識海中的妄想念頭,上天入地,往來古今,一切法相,頓時顯現。
這兩偈子大多數修士都知曉,尤其是慧能偈子,幾乎無人不知,可知道其內涵者,屈指可數。
許多修士喜歡說大話,一講到修行,悟道時,就提六祖慧能的這首偈子,搖頭晃腦的,好像自己就是六祖似的。
其實,一定不要忽視六祖的師兄神秀那首偈子,那首偈子才是真講實際修行的功夫。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正是修行的境界,平實用功,隨時拿把掃把,把自己的內心掃乾淨,纖塵不染,這是真修行。
做到這步功夫以後,再進一步,可以談到六祖的那首偈子,把心如明鏡的境界還要打破,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更深的境界,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
六祖慧能目不識丁而著《壇經》,成禪宗祖師,根器之利,萬年罕見。
可尋常億萬修士,有幾人能有此根器?能夠直指人心,見性而成佛悟道?
尋常修士人沒有此大根器,大福緣,修行遠遠未達到此境界,就直接講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撒謊,這是害人,犯大妄語戒,罪過非常大,萬萬不可。
這兩偈語雖未見性,卻都有大智慧,對於尋常修士而言,領悟不到,只做修行法門的參考。
修士修煉,無論性功還是命功,也沒有超脫此兩種修行法門。
而頓漸其實並不可分,頓中有漸,漸中有頓,兩者須結合,方能成就大道。
就是六祖惠能本人,也一再強調“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認為頓漸只是假名。
只是這種頓漸合一的境界,又有幾人能達到?通常修士修行,仍有頓漸之別。
這些,葉鷹之前曾在經書中看過,懂得一些淺顯的道理,此時目睹芸芸眾生的雕像,對這兩種修行之法的理解又加深了幾分。
“嘩啦!”
石壁上經文忽化石粉,層層剝落與地。
“噗!”
一本淡黃色經書與一個彩色石環,一同掉落在地上。
“咦?這麼怪?這石環是什麼東西?這眾生洞中居然藏有經書,難道是什麼玄功秘籍不成?”
葉鷹壓住心中的驚奇之情,俯身拾起地上的經書與石環。
彩色石環大小與成人脖頸相仿,葉鷹玩心大起,套在頭上,卻無法過耳,彷彿一個頭箍。
“嘿嘿,有點意思。”
費了好大勁從頭上摘了下來,在手上把玩。
這石環不知道由那種彩石鑄成,上面赤橙黃綠青藍紫,黑白灰,各種顏色混雜,卻不顯妖豔繁雜,反而給人以十分古樸潔淨的感覺,摸上去不冷不熱,又似冷似熱,端的奇妙無比。
環上有一些古樸的花紋,上面還刻著三個蝌蚪般的文字——“菩提環”。
“菩提環?”
“名字起的有點大。”
葉鷹暗暗尋思,不是菩提樹麼?怎麼出來個菩提環?拿在手中,翻來覆去察看。
看了半天,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索性直接揣入懷裡,準備出洞後問問各位師父。
目光又落到經書上。
經書很是古樸,微微泛黃的紙質柔軟堅韌,摸上去不滑不澀,手感不錯,雖然從石壁中掉下,卻未粘上一點點粉塵。
封面上六個金燦燦的小字——“小無相菩提經”。
“小無相菩提經?”
葉鷹大喜,此等玄奧神秘的眾生洞,定是某位前輩高人留下,不用問,經書也定然是稀世至寶。
藉著洞中幽幽的光線,葉鷹迫不及待的開啟經書。
“小無相菩提經,內附性命雙修之法——小無相菩提功,以性功為主,共分九層,習得大圓滿者,可證得菩提,法力無邊,化身千萬,遨遊天地,朝遊鬼門關,暮宿凌霄殿。”
“美得很,美得很。”
葉鷹一撇嘴,滿臉都是不屑之色,心說,“我算是看出來了,所有經書,一個比一個能吹牛,將來我修道有成,一定要編一個開天闢地以來最能吹的經書。
還朝遊鬼門關,暮宿凌霄殿?
我呸!那天界的凌霄殿何其高遠,一塊石頭落入塵洲,就需要十二萬億年,這還是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