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生產技術進行了更新。
其中,1920年美國從中國引進了裝配線作業和流水線作業技術,首先被福特公司所使用。
這一套管理模式,稱之為‘華東模式’,最早出現在華東集團的各生產車間,後迅速被中國工業體系的各廠家所接受。
在美國引進這種生產管理技術時,中華帝國的工業生產大部分都採取了這種模式。
當美國人發現這種管理模式時,才幡然醒悟過來,認為中華帝國能夠如此快速的發展,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如此強大,都是因為採用了先進的生產管理方式。
柯立芝繁榮,是一種建立在技術革新的環境下產生的。
由於生產成本的大大降低,使美國的很多商品在競爭力上,開始不再像以往那樣和中國商品差距巨大。
美國在汽車製造上發展迅猛,僅1919年,美國只有750萬輛汽車,而到了1920年,美國已經有了2600萬輛汽車,到了1926年,美國平均每6個家庭裡,就有1。2輛家庭汽車。
其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8,僱傭工人佔全國工人總數的5以上,全國鋼產量的15用於汽車製造。
汽車製造業又帶動了橡膠、汽油、製革、玻璃製造等相關產業。
相比之下,中華帝國到了1926年,家庭汽車製造規模已經被美國甩開,年製造數量比美國要少26。
但在1926年,中華帝國在除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汽車數量當中,有63都是中華帝國製造。
中華帝國在汽車出口方面一直比壓過美國汽車,美國汽車在出口方面的優勢很少,從生產成本上比不上中國,在效能、外觀等方面也和中國汽車有一定的差距。
美國汽車產量之所以如此高,那是因為美國的透支消費起到了效果,美國的內需拉動了汽車製造業。
但到了1926年,中華帝國的汽車製造業突然發力。
僅在1926年,中華帝國就賣出了600萬輛家庭汽車,直接超出了美國的急停汽車銷量,而在。
然而在工程車、貨車製造業上,中華帝國從1919年起到1926年,一直壓制著美國,中華帝國作為一個基礎設施薄弱的國家,鐵路運輸相對欠發達,因而在公路運輸上得到了非常充分的發展,這大大拉動了汽車製造業的規模。
中華帝國在貨車生產規模以及生產技術上一直穩壓美國一頭,這使得中華帝國壟斷了75的大小貨車國際市場。
由於《杭州協議》的簽訂,中華帝國與美國在關稅上平等競爭,因此國際市場很大一部分被中華帝國所攫取。
這是美國所料不及的,這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國的發展速度。
由於西方國家在進口上比較依賴,因此在這個繁榮時期,以英國為例子,失業率最低的時候都達到了10。2。
相比之下,中華帝國和美國的失業率則非常低,美國的失業率僅有300萬人口,而中國的失業人口則在530萬左右。
而中華帝國的這一部分失業人口很多是半失業,主要是一些遊手好閒的人群,或者一些富裕了不幹活的群體,在大範圍的經濟刺激下,基本上很難說找不到工作。
中華帝國和美國在都採取了刺激發展的政策下,兩國在建築行業的發展都非常迅猛,相比之下中華帝國更為迅猛。
中華帝國畢竟在基礎設施上不如美國,因此中華帝國的建築行業產值已是美國建築產業產值的6倍左右,達到了2500億亞元的產值。
相比美國的繁榮方式,中華帝國的操作方式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不同的,其中主要表現在投資引導上。
美國是將資金引入股市中,在此時的美國流傳著一句話就是,要發財買股票。中華帝國對股票進行了一些限制,例如漲停標準從10下調到了5,但股市還是很繁榮,幾乎天天都是一大片的漲停。
股市在這種透支消費的發展模式下有著巨大的作用,主要就是集資的作用,主要是給那些上市企業集資用的。
剝削方式就是先讓投資者買股票,從而使上市企業資金增多,從而使上市企業加大投資。
上市企業透過不斷的稀釋股份來進行融資,以吸取更多的資金。
但經濟崩潰後,首先股份崩盤,從而企業資金鍊斷裂,大批投資者被套牢,從而不得不割肉拋售。
當跌到一定程度時,銀行乘機收購那些有價值的股票,當經濟恢復過來時,這些股票每年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