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的結合似乎比你刻意追求的結合更有吸引力。哲學家托馬斯·莫雷爾寫道:“心靈伴侶之間有內心深處的交流,這種交流好像不是有意的,而是一種超越平凡的雅意。”生活在一個工作時間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的地方都長的國家,生活在一個讚美搞好兩性關係的文化氛圍裡,我們會很欣慰地被告之不費力氣就會找到和自己息息相通的心靈伴侶。與精神上的相互吸引更容易在一個信仰其他的先進工業化國家相比較為重要的社會產生共鳴。
蓋洛普民意調查的結果和學生的觀點激起我對理想的心靈伴侶話題的興趣,我開始到處留意這方面的事,包括在流行文化和教育程度較高的領域。舉例如下:
美國有線電視公司的《慾望都市》位居排行榜之首,此片於2001年第四季度首映,全面展示了四個單身女性尋找心靈伴侶的過程。四個女主角就心靈伴侶是否存在展開辯論,如果存在,她們的幸福是否取決於找到一個心靈伴侶。夏洛特出主意說:“或許我們可以成為彼此的心靈伴侶。這樣就可以玩弄優秀的男人了。”
2002年2月28日上演的流行肥皂劇《六人行》也提到了這方面:費比問瑞秋是否相信有心靈伴侶,瑞秋回答說:“當然,當然。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完美的伴侶在不遠處等著你。你要知道如何發現,不用我到處張望,我知道他會找到我的。”
那一年的春季,反映現實的電視劇《單身漢》開始上演。劇中一個單身男人展示了從見面、約會到拒絕了一大批單身女性的過程。在最後一幕單身漢亞歷克斯說:“透過這個過程你能找到自己的心靈伴侶嗎?我相信你能。”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尋找心靈伴侶與單身(2)
不僅僅白色人種的中產階級女性想找心靈伴侶。2002年11月14日,美國公共廣播公司前沿系列節目播放了一部電視紀錄片《我們結婚吧》,記者亞歷克斯·考特勞維茨採訪了一位有七個孩子的非洲籍單身母親。這位媽媽介紹說,最後一個孩子的爸爸是“我的心靈伴侶”。她還在等他,一直等到他找到一份好工作再結婚。1999年《精華》雜誌登載一篇文章,討論黑人婦女尋找心靈伴侶的重要性。
女同性戀者也開始尋找理想的心靈伴侶。2001年迪安·卡茲在《女同性戀新聞》中寫道:
即使你有性格缺點,你的心靈伴侶會依然愛你。你會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被理解感和被愛的感覺;你的心靈伴侶會和你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和信仰;你強烈地感到你們有相同的目標和理想。彷彿某人在你心靈前放一面鏡子,結果發現你的心靈伴侶和你驚人地相似。
在更權威的報刊也會看到有關心靈伴侶的報道:卡瑟·鮑麗特在《紐約人》(2002年7月22日)中寫道:“我沒有意識到和我生活在一起的男人,我的心靈伴侶,天生和我般配的人,卻是個十足的玩弄女性的高手。”《紐約時報》的一篇書評《尋找心靈伴侶:必須像德里羅一樣》講到,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一本傳記裡,70年代的一個激進女權主義者米遲麗·###寫到她的“丈夫對吉恩有好感,而吉恩是我生命的摯愛,我的心靈伴侶”。
單身女性的含義
社會學家主要研究流行的理想的心靈伴侶的觀念對婚姻意味著什麼,而我關心的是它怎樣影響單身女性的。假定文化氛圍強調找到心靈伴侶對於我們來說非常困難而且矛盾重重。女權主義第二次浪潮主張的理想主義和平等主義產生了當代的心靈伴侶的理想,從而補充了只有透過夫妻間的愛情才能使人生完整的看法。對於一些女性而言,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或至少拒絕定居時,尋找心靈伴侶的說法為她們目前的單身狀況提供了心理支柱。但是這種理由也無助於憧憬未來,或為長期的單身生活提供依據。
既然尋找心靈伴侶的理想標準高,目標又不明確,它就為二十幾歲的人保持單身或者對目前的同夥感情不是永久性地投入提供了藉口。 男人27歲而女人25歲似乎符合這個時代結婚的平均年齡,而對於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結婚的年齡會更遲些。2000年夏天,薩莎·卡根,一個二十###歲的來自舊金山的作家寫了一篇有關成為一個“單身怪人”的文章,這裡她標榜自己和其他的“單身怪人”都是浪漫的女人,也就是說她們想尋找心靈伴侶, 但是在現實世界中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這些人寧願單身也不願為了結婚而委曲求全。
然而,對於二十###歲或三十多歲的不覺得自己怪異,或者不想孤獨一生的單身女性來說,在心理上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