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李治的瞳孔縮了縮,眼裡驟然而起的不知是怒意還是什麼,我竟然一點都抓不住,這個孩子,已經不似兩年前那麼好對付打發了。我收起感慨對他鄭重道:“無論如何,我會盡力勸阻皇上,如果勸阻不成,我也必會盡我所能,保皇上無恙。太子所要想的,不是天下與個人之見的先後,而是怎麼治理好這個天下。既然已經眾望在身,就已別無選擇了,就好好往前走吧。”
李治忽然笑了,說:“謝謝你,忽然你這話說得仍是冷冰,但是和你兩年前我遷徙東宮那天勸四哥的是一個道理。我雖然討厭你,但是很多時候你說的話都對。”
我木無表情,伸了手,道:“恭送太子。還望太子把新蘭毫髮無損的放回來,不然這事情別想了結。”
李治也不生氣,笑嘻嘻地,可語氣陰冷:“沒問題。不過,我也會知道你那字條的始末,不然這事情你也別想了結。”
“隨便你。”我扭身離去,只留了李治在原地。
作者有話要說:李治是個很彆扭的人,喜歡女主的方式很怪的,不過保證會很好看滴。某揚不會坑,大家要鼓勵打分,要留言啊~~~哼唧哼唧
☆、第六十七章 遠征高麗
貞觀十九年開春,大唐天子李世民親率唐師向遼東進軍,江夏王李道宗協同英國公、太子詹事李績統軍,太尉長孫無忌亦隨軍北上。太子李治監國,太子太傅房玄齡輔國。
此次遠征遼東,唐軍兵足將強,不僅由天子親征,兩位主帥地位也是超然、功勳卓著。元老一輩的李績,戰功赫赫,十七年天子於凌煙閣置二十四功臣像,由閻立本所畫,褚遂良題字,李績便是其中之一,李績原姓徐,名徐世績,有功於唐,賜國姓“李”,又為了避天子名諱,賜名李績。
而江夏王更是年輕一代裡的翹楚,十七年平定太子齊王之亂以後,天子欽賜江夏王李承裕改名為李道宗,“承裕”原是齊王李元吉另外一子的名字,當時為了讓南英迴歸李唐所採,如今南英已是大唐之肱骨,自然不必再用他人之名。
而一向為天子心腹的朝中第一重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長孫無忌也隨軍征戰,大唐顯然有不覆滅高麗絕不罷休的心思。
我趴在馬車視窗,看著前後都望不到頭的大軍,感慨不已,就連我做夢也想不到,最終我不但沒能勸阻子衿,反而自己隨軍出征。可是軍旅生活對我一個女子而言可真是無聊得很,而且整個唐軍軍容肅穆,完全都是一片緊張的氣氛。我忍不出又嘆了一口氣,都不知道是今天的第幾次了。
身後子衿合上手中的書,輕笑道:“才沒幾天就開始煩悶了吧?”
我回身瞪他:“若不是你非要堅持親征,我需要跟著來顛簸嗎?”
子衿收斂了玩笑之意:“新羅乃是大唐盟友,遭到圍困,大唐出兵討伐高麗,勢在必行。治兒性子仁厚,但是不是開疆闢土的君王之質,而遼東本就是我中原土地,漢代時私自立國獨立,趁如今我還有力氣,我必須一舉殲滅高麗,拿下遼東,從此大唐無後顧之憂。”
我定定的看著子衿,雖然心裡不甘,可還是點了點頭。我有些佩服景仰,當然也有些哀傷。佩服景仰的是,無論我如何相勸,子衿都不願放棄自己平定四方、一統天下的決心。哀傷的是,我很明白,此戰也許會勝,可是高麗並沒有滅國,在一千多年之後反而更富庶繁榮,而子衿的心願和努力,必將落空。
我對子衿道:“我也是被你所說服,所以才看著你出征,也願意跟著你來。”
子衿放緩了語氣道:“你真是夠驚世駭俗的,竟然想到跟著我出征高麗。”
我攤攤手說:“我也沒想到自己忽然冒出了這個想法。可是若是要我一個人待在長安,你的所有事情都變成了一道道軍報,我想到這個情形,就覺得這樣不成。所以只好跟著來了。”
子衿一臉不贊同:“你置自己於險境,還說得如此輕鬆。不過算了,總有我在呢,也出不了什麼事。”
我看著子衿的表情,莫名地想起了另外一張不贊同又氣急敗壞的臉——李治得知最終我決定隨軍北上的時候,幾乎抓狂,記得他說:“我叫你去勸父皇!你倒好,被父皇勸了去,打仗是好玩的麼?你一個女人家的也去湊熱鬧!”
我當時就反駁:“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難道我連個匹夫也不如麼?太子只管監理好國家,等著我們凱旋。”
李治道:“你此次一走,難保以後不會後悔。”我不解,卻也不再相問,他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只能跟隨我心裡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