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華銀財團也聯合央企、地方國企,以及一些優秀的私企,和國外研究機構、企業購買技術,或者是直接併購中小企業冶金企業,或者入股大型冶金企業。
目前在國內的很多大企業,特別是五礦、中化這樣的副部級央企,高技術水平的合金、材料供應還是很穩定的。
然而,國內的刀具、機床還是一如既往的爛。
徐騰自己的經驗,國內搞刀具、搞床、搞工業基礎器件的人,一找原因就找材料的毛病,說句難聽話,即便這個材料沒有國產貨,歐洲日韓基本也不對你禁止出口。
你自己沒有使用這些標號合金、材料的經驗,不敢用,就是不敢用,怪什麼國產材料不行呢?
你用了,搞不好,競爭不過別人,那也是你的設計有問題。
國企呢,積極性和服務態度還是有問題,私企呢,賺一天是一天。
所以,徐騰對於刀具產業的發展態度,還真不強調必須國產化,他現在主要是採取入股和扶持策略,選擇和寶鋼集團、五礦集團合作,重點扶持五礦集團旗下的南鎢集團,透過注資、技術轉移、金融服務和企業改革諮詢服務,協助南鎢集團國際化。
這幾年,南鎢集團的硬合金產能和技術水準提升的很快,德資、日資、韓資在國內的刀具廠也大量採購南鎢的硬合金,但是,南鎢集團自身的刀具業務依舊不行,高階上不去,中低端的走量拼不過韓資、臺資,只能繼續賣合金。
在國外,徐騰除了自行注資擴大沃瑞克、曼徹斯特金屬的刀具業務,還一直增持伊斯卡和德系的藍幟、威瑪諾,透過金融服務和合資的方式,慢慢扶持。
徐騰其實也曾經在2008年乘低大肆吸納全球刀具行業的霸主瑞典山特維克的股份,最終還是未能達成長期合作的框架協議,只能將股份在次年的高峰期套現給山特維克集團的董事會。
2013年,等徐騰這一次再到瑞典時,相距三年前,終於意識到拒絕和徐騰合作要付出多少代價時,山特維克集團的董事會又後悔了,透過一些渠道傳遞訊息,希望重新洽談合作框架。
徐騰沒有拒絕談判,但是,他個人覺得再想達成合作框架已經很難,這幾年時間,華銀財團在南鎢、伊斯卡、沃瑞克、曼徹斯特金屬、藍幟這些公司的投資太深,利益捆綁的很厲害。
上世紀70年代,瑞典至少有十多家一流,以及準一流的刀具企業,到了90年代,實質上只剩下山特維克和山高兩個集團,其他都被併購了,山特維克、山高本質上又屬於一家。
沃瑞克因為從軸承、齒輪到機床、刀具、軟體系統都是自成體系,才能勉強保留部分切削、鏜刀的刀具業務,但也遠遠不能和山特維克、山高抗衡,規模差距甚遠。
最後又因為虧損嚴重,才被銀瑞達財團高價轉讓給徐騰,讓徐騰有機會切入瑞典工業體系。
相比之下,迄今為止,德國、日本的刀具企業都還是比較分散的。
這個問題就說明了瑞典經濟結構的本質門閥。
瑞典是整個歐洲極少數避開一戰、二戰的國家,家族財富的傳承和累積效應很明顯,控制瑞典經濟的幕後資本層,基本還是一戰、二戰時期的那些家族,有傳統貴族,有資本家。
瑞典和瑞士又不同,相比瑞士直到19世紀才透過聯邦制度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經濟體,瑞典一直是統一的王國,國家和貴族階層極其穩定。
一戰前,瑞典王室和德國王室的關係非常密切,兩國的國情和經濟局勢也幾乎如初一轍,做為都是在英法之後崛起的工業國,兩國擁有良好教育的中下層貴族大量快速吸收西歐技術,開設礦廠、冶金廠、機械廠、麵粉廠,從莊園主迅速轉變成資本階層。
兩國真正出現差別就是從一戰開始,直到二戰結束後,瑞典和德國在經濟層面才完全變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
在瑞典,類似瓦倫堡這樣擁有170年史的豪門家族多不勝數,光是徐騰接觸過的就有十幾家,而且,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投資風格,廣泛入股瑞典的所有優勢企業。
隨著國際自由貿易體系的擴張,瑞典內部經濟層面迅速整合,軸承、鋼鐵、機床、刀具、冶金、航空……通常都只有一家世界級的巨頭,相互之間密切配合,在這個980萬人口的國家形成了一個發達工業體系的各個基本元素。
這就是瑞典經濟的真相。
徐騰也是花了很多年才慢慢搞清楚這個真相瑞典這些世界級企業的幕後股東,基本都是差不多的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