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美國的gdp很虛,其實,歐盟的gdp更虛。
什麼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就是剝削,你都不讓資本家剝削人,讓資本家將員工當老爺一樣供著,這個企業還能經營嗎?
這個國家經濟能好嗎?
歐洲這些企業為什麼很容易收購,真的做不下去,當老闆的生不如死啊,還不如將企業賣了,將資金都交給銀行打理呢,一年穩收5%的理財回報就行。
到了銀行那邊,基本就是玩數字遊戲,在國際市場炒匯率,炒期貨,搞出一大堆幾百萬億歐元的金融衍生品。
你有種跑到中國收購看看,人家賺錢的企業,為什麼要低價賣給你?
徐騰這些年在國內收購的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國企,為什麼,還不是上面有安排,搞產業整合。
在飛回國內的路上,他將這一次的所見所聞,將自己這幾個月分析的大量資料整理一下,最後做一個總結,回國以後好好搞,想做大事,還得指望在國內。
想做大事,還是不能要臉,大丈夫不拘小節。
以後要是繼續有人指責他到歐洲盜竊技術,那就讓對方指責好了,盡情罵,他不還口,不死磕。
他這些年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收購歐洲企業,完善整個華銀財團的工業體系,不敢說媲美日韓歐第一流的巨頭,基本也能在國內國外市場競爭。
再給他十年時間,從拜耳開始數,到通快、天田、小松、豐田、本田、通用、三星、英特爾、愛立信、強生、美敦力……華銀財團透過在中歐兩個板塊的佈局,基本都有一套應對陣容。
收購先正達還有意義,收購福特基本沒意義了。
透過這七年的快速併購,徐騰可以有點囂張的說,他基本解決了整個華騰工業體系的技術問題,與最頂尖的國際巨頭相比,差距也就是五到十年。
相比國內各個領域的競爭對手,他的海外併購速度和整個體系的完善速度是非常快的,代價是要花更多的心思和成本整合,所以從2011年開始,整個華銀財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專注自身,不能急於求成,反正競爭對手的大環境都不行。
徐騰經過這麼多年的磨礪,終於在搞企業的這個領域,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很多想法和思維方式都在返璞歸真了。
高手相搏,毫釐之差。
我的工人比你勤快,我的研究人員比你聰明,我的高管比你積極,我的架構比你靈活,我最後就一定能贏你。
徐騰是徹底領悟了一個道理,搞實業就和戰爭一樣,拼的就是人,其他都只是細節問題,好與很好的區別。(未完待續。。)
第三百七十八章 人死不能復生
2011年2月至5月這一次漫長的歐洲之行,對徐騰整個人生和事業的影響是巨大的,過去很多併購決策,他都是在辦公室決策。
大部分的併購,說實話,也不虧。
至少70%的企業,併購以後的一兩年內都能扭虧為盈,15%的企業,本身就不賠,只是利潤不多,僅有15%的收購確實是很難扭轉局面。
畢竟,華銀財團是比較擅長在資本層面進行併購和整合的跨國財團,這一點和國內的大部分企業還是不同,像中國化工真要收購先正達,後面如何融合都是未知數,搞不好要吃大虧。
華銀財團要收購先正達的話,那就沒什麼問題。
這種本事就是練出來的,收購一家歐洲企業能有多少麻煩事,有多少坑,華銀財團內部都是一門清,吃虧幾百次,對應的手段也是幾百種。
中國人還是很聰明的,聰明人特別多,又靈活,又務實。
整個華銀財團內部比徐騰聰明的人,沒有10萬,沒有8萬,徐騰這水平,當年拼死也就一本,華銀財團上上下下,清華校友都有1萬,江州四大高校的校友5萬+,985高校的江工大、江科大佔一半。
現在網上有個笑話,說江科大某年某專業某重點班,1/2被華騰電子集團通吃了,另外1/2本校讀研,準備三年之後再去報道。
徐騰吃了這麼多虧,將海外併購的本事練出來了,但他又不準備繼續在海外大規模併購了,因為他明悟了,終於懂了,為什麼華為不去兼併西諾,阿卡?
最好的人才就在中國,即便對方還有很多人才,那就挖人嘛。
實業的戰鬥,永遠都是在拼人。
5月份回國以後,第三元首不出國了,首都那邊讓他出門,他都不出去,就守在江州,一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