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清廷而言,對於他所主導的戶部上下官員而言,這才是最最重要的事。
你就是把虧額給抹消了,你也不能如意如願的把糧食及時運入京城。這樣的話,那虧額抹消的就是再順利,又有什麼用呢?
王際華他們現在面臨的難題,不僅是拿不出那麼多的糧食,更是如何把糧食運到京城的事。
現在已經是九月了,已經是後秋裡了。最多再有兩個月就要入冬封河了,卻偏生出了這等的岔子來。就算臨清已經收復,漕運已經暢通,朝廷也沒漕糧運輸啊。
每年的漕糧都是在秋後才徵收,到十二月裡徹底徵齊。現在各省漕糧的徵收可能都還沒開始。
而且還有那漕船呢。沒船你怎麼運糧食?
而現在行船去京城,江南一帶的漕船即便能抵到也沒法返回了,漕丁不安撫好處理好能行嗎?
再說了,就大清漕運這幅現況,想要利索的組織起大批的漕船重新運輸,談何容易?
滿清的漕船是很多,但這些漕船都是以府、州為單位,大家十人一船,十船一幫,十船互保。運送漕糧時候,都是按時間表分批向前京城的,一年只打一個來回。
可不是說所有的漕船都統歸一人(衙門)管轄,他(衙門)可以隨意的調動安排漕船運作的。
那怎麼可能呢!
滿清的漕運一年近四百萬石糧食,涉及了中原、齊魯、江南、兩湖多個省份。
只是徵糧的重點在長江以南地區,中原、齊魯所分擔的漕糧極少。
分佈這麼廣泛,那根本不可能統一管理。通訊上的落後就決定了漕運必須是分散而行的。
畢竟,相對於漕運所涉及到的諸多省份,大運河就只有窄窄的一條,那不可能叫各省州府的糧船無秩序的自由前往京城。
所以說,這漕運既是一項活動,也是一項制度,對於任何一個朝廷而言,糧食運輸必須是有序的,否則規模巨大、費時漫長、涉地數省、船隻眾多的漕運根本無法年復一年、連綿不斷地轉輸接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