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九年上半年還算是一個安穩的年份,至少黃河長江都沒有發水,雖然齊魯起了蝗災,可也只限於濟南府範疇。
很難得的,鄖陽這地方今年沒有大股的流民匯入。
彭功昌繼續幹著自己的老本行。
從川蜀的大巴山和鄖陽等地招攬人手,遠遠不斷的把之送到汝州府。
後者的煤炭聯合產業那就像是一個永遠也探不到底兒的無底洞,大口大口的吞噬著勞動力。
並且現在還有了北海商行,後者在庫頁島上的據點已經從一個擴充套件到現在的三個,近期他們還計劃著在蝦夷地也搞一個據點,以此來試探一下日本人的態度。
這種情況下,彭功昌現在的‘勞動力輸出’業務乾的是如火如荼的。
可事實上他並沒有從大巴山和鄖陽府拉走多少人,這些地方蘊藏著數以百萬計的流民和棚戶,而他一年到頭也只是拉走了千人,根本就是不值一提。
但憑藉著這一‘行當’,彭功昌卻能輕鬆自如的遊走於大巴山與鄖陽府各處,成為一個個棚戶村落、據點帶頭大哥們眼中的貴人。
因為彭功昌為他們帶來的可不只是銀子,更有一些山裡頭有錢都難買到的布匹、鐵器、鹽糖,還有至關重要的火器藥粉!
在鄖陽鎮已經做到了都司銜的長順雖也在幹著同樣的營生,但因為身份限制,他拿出的更多是真金白銀,所以長順在鄖陽府帶頭大哥們眼中的重要性遠不如彭功昌。
民以食為天,勞動力輸出這事兒首先你就要有足夠多的糧食。
別看彭功昌每年帶走的人不是很多,但這些人在去往目的地之前可都要被彭功昌養一陣子的。
時間最短的是輸往汝州的青壯勞力,短的半個月,長的也就二十天,看看一個個身上沒啥病,然後半個月時間裡慢慢的補一補,同時也教給他們一些規矩,這些人搖身一變就成為了趙家手中的礦產工人了,還是那種簽了賣身契的礦產工人。
實際身份等同於奴工。
但趙家對這些人不僅不苛刻壓榨,反而待之極好,這很容易就能收攬人心。甚至比汝州本地人的人心更好收攬。
之前去往南洋的一千礦工中,七成都是這類人。
可以說這些人的忠誠度完全是能跟技校裡出來的學生相提並論的。
如果說後者是趙家文治上的根基,這些‘奴工’那就是趙家武力上的保障。
然後就是一批十二三歲到十五六歲之間的少年,他們的人數並不多,彭功昌手中的情報網就多靠他們去發展了。
一個個聯絡點的建立,背後都有著他們的身影存在。雖然很多少年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卻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在‘造反’。
這些人彭功昌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去調教。
然後就是海外移民了。
這是近兩年裡才出現的一個新需求,可數量卻迅速膨大起來。
彭功昌把這些人‘買’給趙家,然後趙家出面養上個月,補補膘,壯壯身,省是在半道上死了。
長遠的海上運輸對人體可是極大的負擔,尤其是根本沒有坐過海船的人――即使從福山起航,到庫頁島的海路也長達1500海里以上。帆船至少要走半個月。
即使是個身體健康的人,在擁擠顛簸的海船上熬過這段海路也不是件輕鬆的事情,更不要說是是一群從來沒坐過船,沒有出過海,甚至是長期陷入營養不良中的棚戶棚民了。
如果不把他們好好的養一養,提供一定的營養成分,那這裡頭的人必然會有一些是看不到旅途的終點的。
同時呢,在給這些人調養身體的同時,趙家人還會給他們介紹遷移地的一些情況,教給他們必要的生活衛生條例和一些防患手段。
不管男女,都要學會打槍放炮。
在庫頁島,那裡的每一個移民都是珍貴的,都是不能浪費的。
還好從大巴山和鄖陽‘買’出來的棚戶,裡頭的家庭婦女,無論年紀大小就沒一個裹小腳的。
裹著小腳的女人在那倆個地方可生存不下去。
彭功昌父子對這件事十分的重視,因為二者都清楚,這些人被養熟了之後,那才是趙家真正起兵造反奪天下的根本。
這些年隨著趙亮明面上混的越來越開,趙家的根基越來越雄厚,影響勢力越發廣大,他們倆就也越發相信這推翻滿清的一幕真的會變成現實。
因為這太不可思議太讓人無法想象了。
所以趙家一旦爆發